李膺此世龙门坂,得士初非一目罗。
牛铎黄钟或同调,岂无宫徵配鸾和。
李膺此世龙门坂,得士初非一目罗。
牛铎黄钟或同调,岂无宫徵配鸾和。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洪刍所作的《曾内相以绝句诗还予诗卷和其韵五首》中的第四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人才选拔与社会地位关系的独特见解。
首句“李膺此世龙门坂”,借用东汉名士李膺在社会上的崇高地位,类比为“龙门坂”,形象地描绘出在当时社会中,像李膺这样的名士如同山门般,成为众人仰望的高峰,象征着社会上层人士的地位与影响力。
次句“得士初非一目罗”,则表达了人才的发现并非偶然,而是需要精心挑选的过程,如同捕猎者在众多目标中选择合适的猎物一样,需要眼光独到,而非盲目筛选。
接着,“牛铎黄钟或同调”一句,使用了音乐的比喻,将人才比作不同音阶的乐器,强调了在社会中,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共同奏出和谐的乐章,暗示了社会应当包容多样性的观点。
最后,“岂无宫徵配鸾和”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思想,指出在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各种不同的声音(宫、徵)都应有其位置,就如同鸾鸟与和鸣的音乐一样,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这不仅是对社会包容性的赞颂,也是对人才价值的肯定,即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之处,都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探讨了人才选拔与社会地位的关系,以及社会应当如何对待不同的人才,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和谐与人才价值的深刻思考。
忆昨霜落停素舟,皎然月映猜淮流。
□□老兵三两辈,忍寒击柝沙上头。
五更梦醒舟已发,但见荆涂两山相向浮。
两山鼓势不相下,急洑盘涡走其罅。
触舟或是黄熊精,拔剑欲绝苍光驾。
疑神疑鬼心不惊,顺流鼓吹天平明。
扬州南岸云树出,钟离古国烟尘清。
风为息其威,水亦静其声。
令人转思大禹力,浩荡自逐朝宗行。
水自思归我何急,苦向中流放舟入。
穷冬人事东去波,曾无少停当奈何,今宵有酒吾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