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怀之世天鸿濛,其民百岁如婴童。
谁造历纪凿元化,强分寒暑名夏冬。
诈流巧衒浩安极,山木能飞海水立。
春桃无华鸣蟋蟀,九月高田亘桑麦。
无怀之世天鸿濛,其民百岁如婴童。
谁造历纪凿元化,强分寒暑名夏冬。
诈流巧衒浩安极,山木能飞海水立。
春桃无华鸣蟋蟀,九月高田亘桑麦。
这首诗《浩歌行十章(其三)》由清代诗人姚燮所作,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理想社会景象。
首句“无怀之世天鸿濛”,开篇即以“无怀”二字点明了诗中描述的是一个远古、淳朴的社会状态,这里的“鸿濛”则暗示了天地初开、混沌未分的状态,营造出一种原始、自然的氛围。接着,“其民百岁如婴童”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的寿命虽长,但心灵却如同孩童般纯洁无邪,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
接下来,“谁造历纪凿元化,强分寒暑名夏冬”两句,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复杂和人为划分的历法、季节表示了一种质疑和不满。他似乎在说,是谁创造了这些复杂的历法和人为划分的四季?这样的划分是否真的符合自然的规律?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法则的尊重和对于人为干涉的批判。
“诈流巧衒浩安极,山木能飞海水立”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批判。诗人认为,现实世界中的种种欺诈、虚伪和过分的追求(“诈流巧衒”)已经到了极致,连山木都能违背自然规律而飞翔,海水也能违背常态而站立,这显然是对现实世界的夸张描述,旨在讽刺和批评现实社会的不真实和荒谬。
最后,“春桃无华鸣蟋蟀,九月高田亘桑麦”两句,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进一步强化了主题。春天的桃花没有开花,却有蟋蟀鸣叫;九月的高田上,桑麦却横生,这些看似荒诞的场景,实际上是对现实世界失去自然和谐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考,构建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理想社会图景,通过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三朝度王正,六日届上辛。
青阳霭彤墀,海壖含韶春。
万汇昭以苏,昌昌荅令辰。
惟予继百王,祈谷遵先民。
涤志此斋居,穆穆将明禋。
心乎曷思维,政事有弗勤。
屋漏苟或愧,其奚对昊天。
祖宗廓丕基,肯构赖子孙。
彼野有遗贤,何以拔茅抡。
彼民有窃叹,何以咸听闻。
凡此恭默思,愧怍流汗频。
尚希鉴予衷,维皇降康年。
两树非同根,各植山之隅。
菀枯阅岁华,相离十步馀。
枝干日以长,轇轕成一株。
同被春风吹,共受秋露濡。
揣称如连理,侔色羞菰蒲。
下视其本根,反似越与胡。
一旦斧柯寻,零落供樵苏。
异类不能顾,同根空怅如。
呜呼世人有如此,疏者翻亲亲者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