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回波乐·其七》
《回波乐·其七》全文
唐 / 王梵志   形式: 古风  押[翰]韵

法性本来常存,茫茫无有边畔。

安身取舍之中,被他二境回换。

敛念定想坐禅,摄意安心觉观。

木人机关修道,何时可到彼岸?

忽悟诸法体空,欲似热病得汗。

无智人前莫说,打破君头万段。

(0)
鉴赏

这首诗《回波乐(其七)》由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探讨了人生、修行与觉悟的奥义。

首先,诗中提到“法性本来常存”,强调了宇宙万物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暗示着存在一种超越个体生命之上的真理或法则。接着,“茫茫无有边畔”描绘了这种真理的广阔无垠,无法以有限的思维完全理解。

“安身取舍之中,被他二境回换”则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在选择与放弃之间徘徊,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变换立场。这反映了人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敛念定想坐禅,摄意安心觉观”表达了通过冥想和内省来寻求心灵的平静与智慧,认为这是达到内心和谐与觉醒的重要途径。这里强调了精神修炼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木人机关修道,何时可到彼岸?”借用木偶与机关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修行之路的艰难与漫长,暗示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达到心灵的彼岸,实现精神上的解脱与超越。

“忽悟诸法体空,欲似热病得汗”描述了突然领悟到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空无一物时的豁然开朗,如同疾病痊愈后得到的轻松。这表明真正的智慧和解脱来自于对世间现象本质的深刻洞察。

最后,“无智人前莫说,打破君头万段”告诫那些尚未真正领悟的人来说,不要轻易谈论高深的真理,因为这可能会引起误解甚至冲突。同时,也暗示了真正的智慧和真理是难以言传的,需要通过个人的体验和实践来获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人生、修行与觉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王梵志对于宇宙真理和人生意义的独到见解,以及对个体精神成长的深切关怀。

作者介绍
王梵志

王梵志
朝代:唐   籍贯:卫州黎阳

王梵志[唐](隋末至唐初年间前后在世),唐初白话诗僧,卫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人。原名梵天,生卒年、字、号生平、家世均不详,隋炀帝杨广至唐高宗李治年间前后在世。诗歌以说理议论为主,多据佛理教义以劝诫世人行善止恶,对世态人情多讽刺和揶揄,对社会问题间或涉及。多数作品思想消极,格调不高。语言浅近,通俗幽默,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谐戏谑之间。艺术上比较粗糙,但对认识初唐社会和研究白话诗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洪武癸丑九月十八日为外兄集贤大学士张东谷贺八十·其四

淇水门前绿绕烟,投闲野服胜林泉。

天生上相重阳后,人颂高年五福先。

三辅声华京兆尹,六曹才望太平贤。

香山九老谁相似,刑部尚书白乐天。

(0)

重读唐太宗纪·其二

承乾谋父保天年,青雀图兄亦两全。

隐刺诸儿却孥戮,一私知隔几山渊。

(0)

一丛花.闺情

银华九寸水溶溶。长自映芙蓉。

春风一夜吹愁去,相看处、渐觉眉松。

浮渲才梳,方空新换,不似旧时慵。

笔床箫局几尘封。閒情拂拭中。

捲帘欲放游丝入,相看处、重忆春风。

草绿无痕,花红未落,不见去来踪。

(0)

南乡子.客舍集唐

回首一伤神。暮雨千家薜荔村。

燕子不来花着雨,黄昏。寂寞山窗掩白云。

归思欲沾巾。雨过山城见月新。

独在异乡为异客,思亲。断续鸿声到晓闻。

(0)

归去难.离情,用周美成韵

向道伊至诚,谁想更变。那夜阑干语、情非浅。

云香雨嫩,蓦地巫山远。你莫将侬怨。

你试思量,还因甚事离散。玉碎珠沉,魂断情难断。

何故伊家毫不垂念。红窗翠月,就是重相见。

还要将侬难。粉颈斜回,娇嗔不肯抬眼。

(0)

点绛唇.秋病

起了还眠,须知不是侬贪懒。

银筝象板,听着惟长叹。闻道新来,你也梳头慢。

乌云散。不茶不饭。人瘦黄花绽。

(0)
诗词分类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诗人
王铚 朱同 沈谦 高旭 许棠 刘才邵 王逢 释普度 蒋敦复 钱时 薛嵎 谢元汴 释惟一 吴宽 周贺 余继登 杨冠卿 赵师侠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