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性本来常存,茫茫无有边畔。
安身取舍之中,被他二境回换。
敛念定想坐禅,摄意安心觉观。
木人机关修道,何时可到彼岸?
忽悟诸法体空,欲似热病得汗。
无智人前莫说,打破君头万段。
法性本来常存,茫茫无有边畔。
安身取舍之中,被他二境回换。
敛念定想坐禅,摄意安心觉观。
木人机关修道,何时可到彼岸?
忽悟诸法体空,欲似热病得汗。
无智人前莫说,打破君头万段。
这首诗《回波乐(其七)》由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探讨了人生、修行与觉悟的奥义。
首先,诗中提到“法性本来常存”,强调了宇宙万物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暗示着存在一种超越个体生命之上的真理或法则。接着,“茫茫无有边畔”描绘了这种真理的广阔无垠,无法以有限的思维完全理解。
“安身取舍之中,被他二境回换”则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在选择与放弃之间徘徊,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变换立场。这反映了人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敛念定想坐禅,摄意安心觉观”表达了通过冥想和内省来寻求心灵的平静与智慧,认为这是达到内心和谐与觉醒的重要途径。这里强调了精神修炼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木人机关修道,何时可到彼岸?”借用木偶与机关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修行之路的艰难与漫长,暗示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达到心灵的彼岸,实现精神上的解脱与超越。
“忽悟诸法体空,欲似热病得汗”描述了突然领悟到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空无一物时的豁然开朗,如同疾病痊愈后得到的轻松。这表明真正的智慧和解脱来自于对世间现象本质的深刻洞察。
最后,“无智人前莫说,打破君头万段”告诫那些尚未真正领悟的人来说,不要轻易谈论高深的真理,因为这可能会引起误解甚至冲突。同时,也暗示了真正的智慧和真理是难以言传的,需要通过个人的体验和实践来获得。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人生、修行与觉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王梵志对于宇宙真理和人生意义的独到见解,以及对个体精神成长的深切关怀。
银华九寸水溶溶。长自映芙蓉。
春风一夜吹愁去,相看处、渐觉眉松。
浮渲才梳,方空新换,不似旧时慵。
笔床箫局几尘封。閒情拂拭中。
捲帘欲放游丝入,相看处、重忆春风。
草绿无痕,花红未落,不见去来踪。
向道伊至诚,谁想更变。那夜阑干语、情非浅。
云香雨嫩,蓦地巫山远。你莫将侬怨。
你试思量,还因甚事离散。玉碎珠沉,魂断情难断。
何故伊家毫不垂念。红窗翠月,就是重相见。
还要将侬难。粉颈斜回,娇嗔不肯抬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