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华九寸水溶溶。长自映芙蓉。
春风一夜吹愁去,相看处、渐觉眉松。
浮渲才梳,方空新换,不似旧时慵。
笔床箫局几尘封。閒情拂拭中。
捲帘欲放游丝入,相看处、重忆春风。
草绿无痕,花红未落,不见去来踪。
银华九寸水溶溶。长自映芙蓉。
春风一夜吹愁去,相看处、渐觉眉松。
浮渲才梳,方空新换,不似旧时慵。
笔床箫局几尘封。閒情拂拭中。
捲帘欲放游丝入,相看处、重忆春风。
草绿无痕,花红未落,不见去来踪。
这首《一丛花·闺情》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董以宁所作,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月光下对往昔时光的回忆与怀念。
开篇“银华九寸水溶溶”,以月光洒在水面的景象起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长自映芙蓉”则进一步渲染了这份静美,仿佛月光与荷花相互映照,增添了几分柔美与和谐。
“春风一夜吹愁去,相看处、渐觉眉松”两句,巧妙地将自然界的春风与内心的情感联系起来,暗示着春风吹散了心中的愁绪,使得女子的眉头逐渐舒展,情感得到了释放。
“浮渲才梳,方空新换,不似旧时慵”三句,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女子在春风的吹拂下,重新焕发生机,不再像过去那样慵懒,而是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笔床箫局几尘封。闲情拂拭中”两句,以笔床和箫局的尘封象征着过去的时光与情感,而在“闲情拂拭中”则表达了女子试图唤醒这些记忆,重新感受那份宁静与悠闲。
“捲帘欲放游丝入,相看处、重忆春风”两句,通过卷帘放游丝的动作,寓意着女子想要让外界的美好事物进入自己的生活,再次回忆起那温暖的春风,表达了她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与怀念。
最后,“草绿无痕,花红未落,不见去来踪”四句,以自然界的景物变化为喻,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轮回,即使草木依旧,但过往的痕迹已难以寻觅,表达了女子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与无奈。
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月夜下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她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