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来寺里,无地避炎蒸。
经雨房基润,依山井气冰。
榻虚凉睡客,松湿滴归僧。
对此专宜静,为诗亦不应。
若非来寺里,无地避炎蒸。
经雨房基润,依山井气冰。
榻虚凉睡客,松湿滴归僧。
对此专宜静,为诗亦不应。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炎热夏季中寻找一处清凉之地,避暑的场景。开篇“若非来寺里,无地避炎蒸”两句,表达了在酷热难耐的夏日,只有寺庙才能提供一个避暑的去处。接着“经雨房基润,依山井气冰”写出了寺里的环境:经过雨水的洗礼,房基变得湿润,而依傍山巅的井水则清凉如冰。
第三、四句“榻虚凉睡客,松湿滴归僧”描绘了诗人和寺中僧人的情景。榻,指的是床或是休息的地方,这里形容一个外来的旅客在清凉的床上安然入睡。而“松湿滴归僧”则是写出了僧人在松树下收集着滴落的雨水,或许是在准备晚上的用水,流露出一种宁静与从容。
最后两句“对此专宜静,为诗亦不应”表达了诗人面对这样一番景象,感到心旷神怡,似乎连写诗都成了多余的行为,因为这样的境界本身就是最美的诗篇。
整首诗通过对比热与冷、干燥与湿润、喧嚣与宁静等对立面的描写,展现了寺庙作为一个超脱尘世纷扰的地方,而诗人则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了内心的平和。
若榴资彭粮,榧实伐彭兵。
三彭穴身中,各以尸自名。
伺隙戕所托,睢盱为己荣。
仙山无凡木,榧林高且清。
八月实累累,斗量亦囊盛。
盈盘得恣食,不与汝粮并。
嗟汝小黠耳,安所逃汝生。
蚤读黄老书,五牙漱琅英。
虽微玉山果,知汝久已行。
丧乱食不足,长饥病所婴。
蟠桃未能致,橡栗庶可营。
作诗颂榧子,期子以主盟。
越王名兹山,无复车马迹。
绝顶有佳处,轩然大磐石。
灵洞閟其中,神池荡其侧。
云气朝夕生,合散一瞬息。
吾闻王子搜,隐遁辞越国。
玉舆去不返,丹灶锁荆棘。
二仙出季世,故老犹记识。
遗踪落人间,不稽传宝墨。
我睎伯夷清,愿作老聃役。脱身尘?外,救暍获三益。
泛泛水中凫,上下声相呼。
徜徉信波浪,澡濯羞泥污。
晴洲漾蘋荇,雨岸眠菰蒲。
饮啄亦自足,飞游谁我拘。
侯门大池籞,富屋夸庖厨。
何惭久垂翅,未愿轻投躯。
虽非黄鹄举,幸与白鹭娱。
逃烹笑穷雁,啄腐嗟饥乌。
三秋熟粱稻,万里开江湖。
寄言泽中子,何用张罗□。
我不学支公畜马作戏剧,道人不韵亦成癖。
又不学云岩常说老婆禅,苦道炽然说墙壁。
归来挈杖访饮虹,携诗过我三士同。
我喜坐之鹘壁峰,下视凛凛十八公。
诸人胸中何所有,文字万卷皆科斗。
平生笔端自有口,簿书透处时一吼。
白面王孙金作鞭,怜渠政遭富贵缠。
今朝此乐戒勿传,一笑蚊虻空过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