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洲梅发月生波,屋角寒藤半挂萝。
孤石隐林真似马,乱云渡水却如鹅。
步随野老逢人少,閒过邻家有酒多。
转忆淮南粳稻熟,夜归冲雨借田蓑。
沧洲梅发月生波,屋角寒藤半挂萝。
孤石隐林真似马,乱云渡水却如鹅。
步随野老逢人少,閒过邻家有酒多。
转忆淮南粳稻熟,夜归冲雨借田蓑。
这首元代诗人马祖常的《野兴》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首句“沧洲梅发月生波”,以“沧洲”点明地点,暗示了远离尘嚣的宁静之境。梅花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绽放,月光洒落水面,波光粼粼,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新的氛围。接下来,“屋角寒藤半挂萝”一句,通过“寒藤”与“萝”的交织,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示了季节的变换和自然界的生机。
“孤石隐林真似马,乱云渡水却如鹅”两句,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将“孤石”比作“马”,“乱云”比作“鹅”,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动态美,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和审美情趣。
“步随野老逢人少,闲过邻家有酒多”则展现了诗人在乡间漫步的情景,与“野老”相遇,人迹罕至,却在邻居家发现丰富的酒食,这既体现了乡村生活的淳朴与热情,也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
最后,“转忆淮南粳稻熟,夜归冲雨借田蓑”表达了诗人对淮南稻谷成熟景象的回忆,以及在夜晚归途中借蓑衣抵御风雨的情景。这一细节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切关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洞察,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佳作。
潘郎晓踏河阳春,明珠白璧惊市人。
那知望拜马蹄下,胸中一斛泥与尘。
何似墨潘穿破褐,琅琅翠饼敲玄笏。
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
世人重耳轻目前,区区张、李争媸妍。
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
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
吴山故多态,转折为君容。
幽人起朱阁,空洞更无物。
惟有千步冈,东西作帘额。
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秋悲春更悲。
已泛平湖思濯锦,更看横翠忆峨眉。
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
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
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
自是神仙客,梅花亦让青。
绿垂云叶重,黄映雪花轻。
袜小凌波稳,杯斜带露倾。
一枝来赠我,吟几觉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