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言言者,言所不能言。善迹迹者,迹所不能迹。
明眼衲僧,撞墙撞壁。
善言言者,言所不能言。善迹迹者,迹所不能迹。
明眼衲僧,撞墙撞壁。
这首诗出自宋代禅宗诗人释广闻的《偈颂一百四十二首》中的第八十一首。诗中以“善言言者”、“善迹迹者”为引子,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探讨了言语与行动的力量以及它们在表达真实思想和情感时的局限性。
“善言言者,言所不能言。”这句话意味着,尽管言语是人类沟通的主要工具,但它有时却无法完全传达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或深刻思想。语言受限于其自身的结构和表达能力,往往难以捕捉到那些微妙而难以言喻的感受或真理。
“善迹迹者,迹所不能迹。”这里通过“迹”来比喻行动或实践,强调行动本身可能超越了言语所能达到的范围。行动可以产生直接的影响,实现言语难以达成的目标,展现真实的自我和意图,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行动比言语更能传递出深层次的意义。
“明眼衲僧,撞墙撞壁。”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即使是最有智慧和洞察力的僧人(“明眼衲僧”),在面对某些困境或挑战时,也可能感到困惑和挫败,如同撞墙撞壁一样,无法找到出路。它暗示了即使在知识和智慧的层面,人们仍然会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突出了人类认知和实践的局限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富有哲理的比喻,探讨了言语与行动、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在追求真理和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挑战。
罗绮成尘,莺花过眼,西子可怜憔悴。
美人劫后也心寒,倩春山、另描眉翠。芳魂渐起。
似月下、归来环佩。到如今,想浓妆淡抹,依然佳丽。
句留地。往日游踪,遥指烟中寺。
白苏堤上柳枝多,倚东风、为谁凝睇。蹇修去矣。
叹春梦、半归流水。问山灵、别后相思知未。
春已暮、画奁频启。朝日穿来,又在眉际。
◇粉将施,弹绵先拂、镜儿里。
木瓜渍了,又添上、新红子。
为要好情多,还则向傍人、问个匀未。
昼长绣褶暖,换却筛罗浅绮。
薰嫌石叶,叠下郁金细细。
临行道、履线将残,踏不得、楼头新?。
谁曾顾楼前,楼外暮春馀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