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非乐践危机,社稷担当合付谁。
终古天心初莫定,千年国是久方知。
汾阳旧食生前报,肃悯初刊殁后碑。
碧瓦庙檐春有力,古松挺铁两三枝。
尚书非乐践危机,社稷担当合付谁。
终古天心初莫定,千年国是久方知。
汾阳旧食生前报,肃悯初刊殁后碑。
碧瓦庙檐春有力,古松挺铁两三枝。
此诗《读于肃悯公传二首(其二)》由明代诗人张琦(君玉)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于肃悯公的追忆与评价,展现了对国家命运、个人责任以及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首联“尚书非乐践危机,社稷担当合付谁”,开篇即以疑问的语气提出,是否有人愿意承担起国家的重任,在面对危机时勇于站出来。这里运用了反问的手法,强调了在国家危难时刻,需要有人挺身而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颔联“终古天心初莫定,千年国是久方知”,进一步阐述了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这里的“天心”可以理解为上天的意志或国家的根本利益,“终古”和“千年”则强调了时间的漫长和问题解决的艰难。这句诗表达了对于国家治理持久战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最终找到正确道路的期待。
颈联“汾阳旧食生前报,肃悯初刊殁后碑”,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说明个人功绩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汾阳旧食可能指的是古代某位功臣的恩赐,而“生前报”意味着他们的贡献在生前得到了认可;“肃悯初刊殁后碑”则是说在他们去世后,他们的事迹被刻在碑石上,供后人铭记。这两句话体现了对历史功勋的尊重和对个人牺牲的纪念,同时也暗示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
尾联“碧瓦庙檐春有力,古松挺铁两三枝”,以自然景象作为结尾,寓意深远。碧瓦庙檐象征着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传承,春天的力量则代表了生机与希望。古松挺铁两三枝,既描绘了坚韧不拔的生命力,也暗喻了历史人物虽已逝去,但其精神与影响如同古松一般,依然挺立不倒,激励后人。整首诗通过自然与历史的结合,表达了对过去英雄的敬仰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综上所述,《读于肃悯公传二首(其二)》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刻思考,还蕴含了对国家、个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学探讨,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下惠为士师,子文乃令尹。
仕也固不喜,黜之何尝愠。
直道宜少合,高风谅难泯。
大抵君子心,惟义素藏韫。
进非为私谋,退亦为道隐。
顾彼荣与辱,于吾不加损。
我公天下贤,许国以诚悃。
危言屡启纳,大事费量忖。
审如秦和医,良剂起疾疢。
工如鲁匠斲,钜木赴绳准。
昔尝迁九江,谁谓去途窘。
又尝谪蕲水,恬然泛惊濆。
于今已三黜,去就决不混。
远视前世贤,并驱而齐轸。
大敌众所畏,未战势自殒。
惟公鼓而前,万旅悚兵楯。
晚节人所重,半道或凋陨。
惟公久益壮,千古激忠愤。
大明方乘离,元老反遇遁。
得丧未易言,所系在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