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阙望南山,明岚杂紫烟。
归云向嵩岭,残雨过伊川。
树绕芳堤外,桥横落照前。
依依半荒苑,行处独闻蝉。
北阙望南山,明岚杂紫烟。
归云向嵩岭,残雨过伊川。
树绕芳堤外,桥横落照前。
依依半荒苑,行处独闻蝉。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雨后独行洛北》,描绘了诗人雨后漫步在洛阳北部的所见所感。首句“北阙望南山”,以北阙(皇宫北门)起笔,展现出诗人站在高处远眺的姿态,南山则象征着宁静与自然之美。接下来的“明岚杂紫烟”描绘了雨后山岚与紫色烟雾交织的景象,显得清新而神秘。
“归云向嵩岭,残雨过伊川”两句,通过“归云”和“残雨”暗示了诗人的心境,可能是对故乡或过去的怀念,也可能是对雨后宁静的欣赏。嵩岭和伊川是地名,前者代表远方,后者则可能指附近的河流,诗人借此寓言自己的行踪。
“树绕芳堤外,桥横落照前”进一步描绘了沿途的景致,堤岸上的树木散发着芬芳,夕阳余晖下的桥梁静谧而美丽。最后,“依依半荒苑,行处独闻蝉”以“依依”形容荒芜的园林,表现出一种孤独而闲适的情绪,蝉鸣声增添了环境的寂静与诗人内心的孤寂。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洛北的景色,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展现了宋人山水诗的意境之美。
天下郡国向万城,无有一城无甲兵!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尽耕,蚕亦成。
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
达哉达哉白乐天,分司东都十三年。
七旬才满冠已挂,半禄未及车先悬。
或伴游客春行乐,或随山僧夜坐禅。
二年忘却问家事,门庭多草厨少烟。
庖童朝告盐米尽,侍婢暮诉衣裳穿。
妻孥不悦甥侄闷,而我醉卧方陶然。
起来与尔画生计,薄产处置有后先。
先卖南坊十亩园,次卖东都五顷田。
然后兼卖所居宅,髣髴获缗二三千。
半与尔充衣食费,半与吾供酒肉钱。
吾今已年七十一,眼昏须白头风眩。
但恐此钱用不尽,即先朝露归夜泉。
未归且住亦不恶,饥餐乐饮安稳眠。
死生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乐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