宵来急足太仓遑,捧到家书意已慌。
气息尚存丝一缕,愁肠仍是泪千行。
亟呼双桨寻归路,行历三程抵故乡。
瞥见穗帏犹未哭,入门先欲慰高堂。
宵来急足太仓遑,捧到家书意已慌。
气息尚存丝一缕,愁肠仍是泪千行。
亟呼双桨寻归路,行历三程抵故乡。
瞥见穗帏犹未哭,入门先欲慰高堂。
这首诗《悼亡二首(其一)》是清代诗人华蘅芳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主人公在收到远方家书后,面对亲人离世的悲痛与哀思。
首句“宵来急足太仓遑,捧到家书意已慌”,以夜晚急送的家书为引子,表现了消息传来时的紧张与慌乱,预示着即将面对的悲伤。接着,“气息尚存丝一缕,愁肠仍是泪千行”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一丝微弱的气息比作生命最后的痕迹,而愁肠满溢的泪水则象征着无尽的哀伤与思念。这种情感的深度与复杂性,让人感同身受,仿佛能听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呼喊。
“亟呼双桨寻归路,行历三程抵故乡”描绘了主人公在得知亲人去世后,急于返回故乡的迫切心情。他呼唤着船只,穿越了三个行程,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这一过程充满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与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最后一句“瞥见穗帏犹未哭,入门先欲慰高堂”则展现了主人公在见到母亲时的复杂情感。他虽然尚未完全释放自己的悲痛,但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安慰年迈的母亲,体现了孝顺与责任感。这一细节不仅加深了对主人公形象的刻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责任与亲情的重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场景构建,深刻地表达了对亲人离世的哀痛与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展现了人性中最柔软、最真挚的一面。
虎踞城边九日台,前年黄花何盛哉。
去年今日濑阳山,三径荒芜手自删。
今年到此百愁有,物情改尽花依旧。
花不能言心自知,嚼蕊徘徊泪盈袖。
黄花时节年年好,我生浩荡何时了。
栉沐从教饱风雨,只恐飘零人易老。
客中霜风吹我衣,陇头白云呼我归。
江湖僻处好归隐,月上三更闻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