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江山取意成,一峰未尽一峰生。
凭谁试向行人问,水郭烟村第几程。
笔下江山取意成,一峰未尽一峰生。
凭谁试向行人问,水郭烟村第几程。
这首诗《千里江山图(其二)》由金末元初时期的诗人李俊民所作,通过对“千里江山图”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与艺术创作的深邃思考。
首句“笔下江山取意成”,点明了诗人的创作手法,即以心灵的感受为出发点,将心中的江山景象通过笔触凝固于纸上。这里的“取意”不仅指捕捉自然之美的瞬间,更蕴含着诗人情感与哲思的融入,使得作品超越了单纯景物的再现,而成为一种心灵与自然对话的艺术表达。
次句“一峰未尽一峰生”,进一步描绘了画面的动态感与连贯性。在诗人的笔下,山峦起伏,仿佛是生生不息的自然律动,每一座山峰的结束,都是另一座山峰的开始,展现出大自然无尽的生机与和谐之美。这种连续不断的景象,既是对自然界的生动描绘,也是对宇宙万物循环往复规律的隐喻。
后两句“凭谁试向行人问,水郭烟村第几程”,则从观者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诗人似乎在邀请读者或过路之人,去想象和探索这幅千里江山图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片水郭、每一处烟村,究竟位于何处,有多少路程。这样的提问不仅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也暗示了作品的广阔视野和深远意境,鼓励人们在欣赏中进行个人化的解读和体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富有哲思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创作的独到见解,同时也传递出了一种对自然美与心灵美的追求与向往。
老不求名,心惟耽静,旧缘历过艰难。
杜门无事,一味放痴顽。
只藉炉香上彻,与天地、平直交关。
真人喜,扶晨遣客,时暂下仙班。矜怜。
身已病,九疑夙驾,来顾台山。
看神超清境,玉炼朱颜。
为向芝田桂圃,收妙有、与作真丹。
他年报,冲融朝礼,香火紫云间。
寂寂空城雀,日暮寒且饥。
鼯鼠啼林端,豺虎夹路垂。
蒿间黄雀语黄口,吞声切莫图高栖。
汝不见当年连云宫馆散烟燎,歌台夹室今狐狸。
糟丘成粪壤,藜藿生酒池。
昔人自是不复改,今人始觉前人非。
今人昔人未为远,更望谁家门户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