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踏州尘三十年,为谁扶杖过山巅。
墓庐免服形还瘦,城市逢人礼未便。
叉手春风应得计,撒花亭子岂论钱。
明朝仲氏询行变,曾假南川一榻眠。
不踏州尘三十年,为谁扶杖过山巅。
墓庐免服形还瘦,城市逢人礼未便。
叉手春风应得计,撒花亭子岂论钱。
明朝仲氏询行变,曾假南川一榻眠。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吴浩然的居士来访,主人林光对其生活状态和访问情景进行了细腻的描述。首联“不踏州尘三十年,为谁扶杖过山巅”开篇即以三十年未踏入官场尘嚣,隐居山巅,引出居士的来访,暗示了其与世俗的疏离。颔联“墓庐免服形还瘦,城市逢人礼未便”通过对比墓庐与城市的场景,表现了居士的简朴生活与淡泊名利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城市中人情世故的复杂。颈联“叉手春风应得计,撒花亭子岂论钱”则描绘了居士在春风中与主人交流的情景,展现出一种超脱金钱束缚的精神境界。尾联“明朝仲氏询行变,曾假南川一榻眠”则预示了次日将有更深入的对话,以及对过去经历的回顾,体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和对过往生活的反思。整体而言,此诗通过对居士来访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生活哲学和精神追求,以及与主人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
行尽青山到益州,锦城楼下二江流。
杜家曾向此中住,为到浣花溪水头。
独贤从是出荒城,下马携筇上石层。
幽洞寻花疑阮肇,断崖长啸想孙登。
欲超浮世挂冠绂,未决重云抚剑棱。
经雨晓烟寒索寞,顺风樵叟震碐磳。
山形春到添高秀,瀑溜冰消转沸腾。
行有流移携襁褓,坐看憔悴拾薪蒸。
素餐每愧斯民病,改作常为法吏绳。
官小责轻须自慰,得逢佳处几人曾。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