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尽青山到益州,锦城楼下二江流。
杜家曾向此中住,为到浣花溪水头。
行尽青山到益州,锦城楼下二江流。
杜家曾向此中住,为到浣花溪水头。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时的景象,诗人站在锦城楼下,看着两江水流奔腾,心中思索着杜家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诗中的意境淡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美好山水的向往。
"行尽青山到益州"一句,以简洁的话语勾勒出旅途的终点,益州即今之成都,这里不仅是地理位置的指示,也是文化和历史的交汇处。"锦城楼下二江流"则具体描绘了送别的地理环境,锦城指的是成都市内的锦城湖,而"二江"则可能指岷江与淮江,这些都是当时蜀地的重要水系。
"杜家曾向此中住"一句,则点出了历史的深度,提及了古代名将杜伏威的家族在这里居住过。这种历史的穿插,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情感厚重,也让整个景象显得更加神秘和悠久。
最后一句"为到浣花溪水头"则透露出诗人送别之行的目的地——浣花溪,这个地方不仅是自然风光的绝佳之处,还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所在。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远去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蜀道艰辛的担忧。
总体来说,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笔触和深沉的历史感,展现了一场别离之旅的画面,是一首集自然美与人文情怀于一身的佳作。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