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吹雪满柴闾,坐对寒云意泊如。
自笑曾为穿履客,长安愁说待公车。
西风吹雪满柴闾,坐对寒云意泊如。
自笑曾为穿履客,长安愁说待公车。
这首诗《雪后书怀》由明代诗人皇甫汸所作,通过描绘雪后景象和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思绪与情感。
首句“西风吹雪满柴闾”,以西风起、雪花飘洒的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清冷而静谧的氛围。柴闾,即柴门,此处指诗人居住之处。西风与雪花的结合,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也暗示了季节的更替和时间的流逝。
次句“坐对寒云意泊如”,描述诗人面对寒冷的云层,心境却显得宁静平和。这里的“泊如”二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仿佛外界的寒冷与喧嚣都无法影响其内心的宁静。
接着,“自笑曾为穿履客,长安愁说待公车。”这两句诗则透露出诗人对自己过往经历的反思与感慨。作为“穿履客”,可能是指诗人曾经为了追求功名而奔波于尘世,经历了许多辛酸与挫折。而“长安愁说待公车”,则进一步点明了诗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长安,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象征着权力与荣耀;公车,古代官府接运官员的车辆,这里借指科举考试或仕途之路。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是对过去追求功名生活的无奈与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当前处境的忧虑与迷茫。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与人生境遇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外在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也有对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体现了明代文人特有的情怀与哲学思考。
杨君孝行世所闻,孝诚直达通高旻。
有司奏授录国子,大哉圣明重孝理。
始知天人一理同,六堂化育如春风。
只今引年拂衣去,天子三留留不住。
加之博士表其孝,孝廉足以立世教。
系帆白下勤问道,归心如箭行草草。
千圣圣学将无同,请君归问无极翁。
王母下瑶台,开颜宴曾孙。
亦有偷桃儿,闯焉来窥门。
夫人天姥精,圣善女中英。
阳明为之侄,海日为之兄。
盛夏物生长,天地何高广。
有子开寿筵,万寿歌遗响。
何谓寿之道,生生之谓寿。
何以寿生生,天地共悠久。
落红骀荡。看惊波莽莽,暮寒侵帐。
谩记省、鹅酒浮樽,正携手碧阑,月华初上。
懒起吹箫,怕碍著、小红低唱。
问琵琶门巷,可似那时,风景无恙。哀歌自成跌宕。
却微闻笑我,归计辽旷。
谁与唤、桃叶桃根,便轻趁东风,渡口双桨。
燕子飞来,道花雨,一江春涨。
更焚香,卷帘镇日,系舟不放。
烹得黄羊。喜厨中酒熟,甑里糕香。
团圞无镜,听儿女、有家当。五穷辞去去东洋。
依然那时、镫光烛光。消得我、七十次,香花供养。
惆怅。休更想。要识世间,苦乐常相傍。
范釜常寒,梁炊不熟,他日欢情无量。
勘破流年似回环,只愁霜鬓明朝长。谁思量。
紫姑神、如愿酬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