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得黄羊。喜厨中酒熟,甑里糕香。
团圞无镜,听儿女、有家当。五穷辞去去东洋。
依然那时、镫光烛光。消得我、七十次,香花供养。
惆怅。休更想。要识世间,苦乐常相傍。
范釜常寒,梁炊不熟,他日欢情无量。
勘破流年似回环,只愁霜鬓明朝长。谁思量。
紫姑神、如愿酬饷。
烹得黄羊。喜厨中酒熟,甑里糕香。
团圞无镜,听儿女、有家当。五穷辞去去东洋。
依然那时、镫光烛光。消得我、七十次,香花供养。
惆怅。休更想。要识世间,苦乐常相傍。
范釜常寒,梁炊不熟,他日欢情无量。
勘破流年似回环,只愁霜鬓明朝长。谁思量。
紫姑神、如愿酬饷。
这首诗是清代末期至近代初年的王闿运所作的《换巢鸾凤·乙巳送灶》,以送灶神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琐事的感慨和对时光流转的领悟。首句“烹得黄羊”描绘了祭祀灶神的场景,体现了对传统习俗的尊重。接着,“喜厨中酒熟,甑里糕香”渲染出节日氛围,烘托出家庭和睦的温馨。
“团圞无镜,听儿女、有家当”表达了诗人对家庭生活的满足,儿女成家立业,家中充满欢声笑语。然而,“五穷辞去去东洋”暗示着生活的不易,贫穷和困苦已经远离,但岁月仍在流逝。“依然那时、镫光烛光”则勾勒出过去与现在的对比,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消得我、七十次,香花供养”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七十次的香花供养象征着人生的短暂和对神灵的敬畏。“惆怅。休更想”则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告诫自己不必过于执着于过去或未来的忧虑。
最后,“要识世间,苦乐常相傍”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即苦与乐相伴相随,无法逃避。诗人以“范釜常寒,梁炊不熟”比喻生活的艰辛,但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大的欢乐。“勘破流年似回环,只愁霜鬓明朝长”表达了对时光匆匆的无奈,以及对衰老的忧虑。“谁思量。紫姑神、如愿酬饷”以紫姑神的传说收尾,寓意着对美好愿望的寄托和对生活的期盼。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慨,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王闿运独特的文学风格。
范子爱高卧,家政付儿孙。
将身比瞑目,达理吾所尊。
前日过所居,蔓草深闭门。
范子欠伸起,性寡笑与言。
相与寻幽寺,复将坐前轩。
斜阳满庭下,不厌鸟雀喧。
擘云青山秀,经雨野水浑。
念此景清旷,非君谁与论。
少年一倾盖,白首义弥敦。
颓然各忘返,明月照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