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公固麟凤,入兽不乱群。
吴侬欲争席,但见一幅巾。
篮舆从逋客,上下寂寞滨。
却行共谈笑,愧此礼意亲。
行行得西庵,杉竹含清薰。
解衣静盘礴,虚窗蕙烟纷。
濡毫散珠玑,咳唾不自珍。
曳屣转山足,长林蔽浮云。
旁连众迤逦,上有高嶙峋。
穹窿见深洞,划如敞重闉。
往者玉京子,翔空驾飙轮。
于今蜕骨在,坚重踰苍珉。
颇欲穷其源,燃犀问蛇神。
钩穿忽无间,信有仙凡分。
却寻招提路,松风亦随人。
潺潺石桥水,洗尽荆吴尘。
胡床兴不浅,已觉千山曛。
是公固麟凤,入兽不乱群。
吴侬欲争席,但见一幅巾。
篮舆从逋客,上下寂寞滨。
却行共谈笑,愧此礼意亲。
行行得西庵,杉竹含清薰。
解衣静盘礴,虚窗蕙烟纷。
濡毫散珠玑,咳唾不自珍。
曳屣转山足,长林蔽浮云。
旁连众迤逦,上有高嶙峋。
穹窿见深洞,划如敞重闉。
往者玉京子,翔空驾飙轮。
于今蜕骨在,坚重踰苍珉。
颇欲穷其源,燃犀问蛇神。
钩穿忽无间,信有仙凡分。
却寻招提路,松风亦随人。
潺潺石桥水,洗尽荆吴尘。
胡床兴不浅,已觉千山曛。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陪同知府内翰游览卞山西庵的场景,展现了山水之美与文人雅趣。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首句“是公固麟凤,入兽不乱群”以“麟凤”喻指知府内翰的非凡才德,形象地表达了他对知府的敬仰之情。接着“吴侬欲争席,但见一幅巾”通过吴地士人的行为反衬出知府的高洁与不同凡响,一幅巾象征着知府的谦逊与淡泊。
“篮舆从逋客,上下寂寞滨”描绘了乘坐篮舆游览的情景,与逋客同行,虽处寂寞之地,却充满诗意。接下来“却行共谈笑,愧此礼意亲”则体现了诗人与知府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彼此尊重的感慨。
“行行得西庵,杉竹含清薰”点明了目的地——西庵,杉竹环绕,清气袭人,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诗人进一步描述了庵内的景象:“解衣静盘礴,虚窗蕙烟纷”,解衣盘坐,窗外飘散着蕙草的香气,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濡毫散珠玑,咳唾不自珍”则描绘了诗人与知府在庵内挥毫泼墨、谈笑风生的情景,珠玑般的诗句与谈吐,不显自夸,流露出文人的风雅与自信。
“曳屣转山足,长林蔽浮云”通过行走山脚、林荫蔽日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神秘。接下来“旁连众迤逦,上有高嶙峋”则描绘了山势的蜿蜒与险峻,以及山顶的峭壁,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
“穹窿见深洞,划如敞重闉”通过深洞的发现,暗示了神秘与未知的存在,而“往者玉京子,翔空驾飙轮”则引入了神话色彩,将历史人物与现实景观巧妙结合。
“于今蜕骨在,坚重踰苍珉”通过描述遗迹,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与敬畏。最后“颇欲穷其源,燃犀问蛇神”表达了诗人探索真相的渴望,以及对神秘力量的好奇。
“钩穿忽无间,信有仙凡分”则揭示了自然与超自然的界限,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敬畏。最后“却寻招提路,松风亦随人”描绘了返回时的景象,松风轻拂,仿佛与人同行,增添了旅途的诗意。
“潺潺石桥水,洗尽荆吴尘”通过流水的清澈,象征着心灵的洗涤,以及对过往尘嚣的遗忘。“胡床兴不浅,已觉千山曛”则以胡床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美景的深深陶醉。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卞山西庵的自然风光之美,更蕴含了文人雅士对生活、自然、历史的深刻感悟与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与艺术价值的作品。
十方俱是梦,一念偶寻山。
望刹经巴寺,持瓶向蜀关。
乱猿心本定,流水性长闲。
世俗多离别,王城几日还。
衰客惭墨绶,素舸逐秋风。
云雨恩难报,江湖意已终。
县当仙洞口,路出故园东。
唯有新离恨,长留梦寐中。
何言访衰疾,旌旆重淹留。
谢礼诚难荅,裁诗岂易酬。
江清寒照动,山迥野云秋。
一醉龙沙上,终欢胜旧游。
凭轩聊一望,春色几芬菲。
野外烟初合,楼前花正飞。
娇莺弄新响,斜日散馀晖。
谁忍孤游客,言念独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