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俱是梦,一念偶寻山。
望刹经巴寺,持瓶向蜀关。
乱猿心本定,流水性长闲。
世俗多离别,王城几日还。
十方俱是梦,一念偶寻山。
望刹经巴寺,持瓶向蜀关。
乱猿心本定,流水性长闲。
世俗多离别,王城几日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戴叔伦的作品,名为《送少微上人入蜀》。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寻求精神寄托的情怀。
"十方俱是梦,一念偶寻山。"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看破与出离的心境,认为红尘万象不过是一场梦幻,而心中却突然涌现出对山林静寂的向往,显示出诗人内心对于超然物外的渴望。
"望刹经巴寺,持瓶向蜀关。"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送别之情和行者入蜀之景。望着远处的刹河边上的佛寺,手持水瓶,步履不停地向着蜀地(今四川一带)的关隘前进,表达了一种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与执着。
"乱猿心本定,流水性长闲。" 这两句则是诗人自我安慰和修养的心得。在喧嚣纷扰的世界中,内心却能保持清明不动,如同流水一般自然而又悠长,显示出诗人对禅定之境的追求与享受。
"世俗多离别,王城几日还。" 最后两句则是对现实生活中频繁离合和对归期的关切。在尘世间,离别是常态,而诗人又不得不面对即将到来的返回王都之日,这种矛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复杂情感的体验。
这首诗通过诗人的送别之情和个人修行之志,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净土的思想情操。
畴昔偕君,说剑论文,心真快哉。
忆几番觞咏,拍肩花市;有时块垒,对哭荒台。
岁月难留,君今去矣,鬼厌人憎剩不才。
谁同调,但一身芒刺,两眼氛埃。金兰旧谱封苔。
咽泪向、陈根滴草莱。盼九霄笙鹤,君其小驻;
百年旦暮,我亦旋来。
如或不然,悠悠隔世,后死何时释此哀。
银笺字,是风流手迹,那忍重开。
二旬吴越路,憎日夜,打头风。
向西子湖边,滕王阁下,细数千峰。凌空。
陡看帆饱,趁晴霞削碎一江红。
鹢首倒飞白鹭,山头背指青松。冥濛。一色水云同。
混混舞鱼龙。看急洑回旋,盘涡撞击,气势豪雄。
推篷。高吟未敢,怕飘将馀响落蛟宫。
忽忆故园千里,春波窈窕冲融。
野沙黄,鹃血紫,鬼燐红。记艰难、鱼水遭逢。
挥戈挽日,箐烟蜑雨翼翔龙。
黄支象马,朱旗展、七萃军容。骨自碎,睢阳垒;
功难纪,未央钟。天南柱、劫火摧铜。
云中金甲,至今崖海扈端宗。
牙门宣国,毅魂立、铁骑呼风。
郭外几青山,怪石嶙峋结。
中有七星岩,内蕴光明穴。
山高势嵯峨,岩深洞幽绝。
石髓滴千秋,恍惚悬素缬。
我欲登虬龙,峻坂回九折。
我欲访层岩,仙踪不易蹑。
徘徊意难忘,感叹成虚说。
贤哉李使君,不我疏远绝。
拉心同遨游,触目舒心悦。
转盼岩谷间,分明天地设。
题诗记胜游,阳春飞白雪。
抚景忆包公,贞心耿忠烈。
一砚且不持,爱民恒切切。
清声耸后尘,美政光前哲。
吾侪亦何人,岂无名与节。
岩下往还来,真心谁似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