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携征棹。渺江波、莼鲈正美,水肥帆饱。
应得高堂开笑口,笑把莱、衣换了只。
此计于、君独早我。忆晨昏千里外浸。
旗亭艺、贳酒长安道。风吹柳,叶如埽。
尊前谁唱江南好。忽飞来、金焦两点,恰如拳小。
北固远随三楚尽,一片布帆风峭。
刚衬着、海门残照。知有旷怀消未得。
付数行、低雁芦州杳。离别意,满秋草。
画里携征棹。渺江波、莼鲈正美,水肥帆饱。
应得高堂开笑口,笑把莱、衣换了只。
此计于、君独早我。忆晨昏千里外浸。
旗亭艺、贳酒长安道。风吹柳,叶如埽。
尊前谁唱江南好。忽飞来、金焦两点,恰如拳小。
北固远随三楚尽,一片布帆风峭。
刚衬着、海门残照。知有旷怀消未得。
付数行、低雁芦州杳。离别意,满秋草。
此词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送别画卷,以京口渡江图作为背景,寄寓了对友人查查亭户部南归省觐的深情厚谊。词中运用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悠远而深沉的意境。
“画里携征棹”,开篇即点明了送别的场景,友人乘舟启程,踏上归途。接下来,“渺江波、莼鲈正美,水肥帆饱”几句,通过描绘江面的辽阔与水色的清澈,以及帆船在水面上的轻盈姿态,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暗喻友人旅途中的舒适与惬意。
“应得高堂开笑口,笑把莱、衣换了只”两句,表达了对友人能够得到家中亲人欢笑迎接的期待,同时也暗示了友人对家庭温暖的渴望。接下来,“此计于、君独早我”则透露出词人对友人早作归计的赞赏与羡慕,进一步深化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忆晨昏千里外浸。旗亭艺、贳酒长安道”几句,通过回忆友人在远方的生活点滴,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共同经历的美好时光。而“风吹柳,叶如埽”则以自然景象的变换,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无奈。
“尊前谁唱江南好。忽飞来、金焦两点,恰如拳小”几句,通过描绘友人即将离开时的场景,以及金焦山在远方的微小身影,表达了对友人即将远离的不舍之情。同时,也通过“金焦两点”这一细节,巧妙地将现实与想象中的江南美景联系起来,增添了画面的丰富性和情感的深度。
“北固远随三楚尽,一片布帆风峭”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友人离别时的场景,北固山与三楚之地的遥远距离,以及布帆在风中飘扬的姿态,都充满了离别的哀愁与壮志豪情。
最后,“刚衬着、海门残照。知有旷怀消未得。付数行、低雁芦州杳。离别意,满秋草”几句,以海门的残照作为背景,渲染出一种凄美的离别氛围。词人表达了对友人离去后内心的空虚与孤独,以及对未来相聚时刻的期盼。通过“低雁芦州杳”这一景象,进一步强化了离别之痛,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整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刻表达,构建了一个充满离愁别绪而又不失希望与憧憬的意境,展现了词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月花已休,闲来羡丛薄。
河回地势偏,雨入滩声恶。
绿草旋抽心,青梅犹带萼。
主人归未归,谁省曾游乐。
前日衣上露,今日衣上霜。
我母魂何之,膏火麋我肠。
隔棺三寸地,如在万里乡。
嚎呼不闻声,饮食空置傍。
昔时忧我寒,缝衣纫线长。
线长必絮厚,要与风霜当。
又每恐我饥,羹臛自调尝。
此身内外间,莫得顷刻忘。
举衣不忍著,举箸不下吭。
一念百感生,欲问天苍苍。
西轩无落晖,所赖西庭竹。
竹间有古叶,竹上有繁绿。
夜雨一洗梢,朝阳似晞沐。
焚香爱此心,自不同诸俗。
望望佳人来,未来云已暮。
当时千里恨,不独看云故。
何此启虚堂,定知吟秀句。
还会古人心,古人非特赋。
郊郭山林有美处,皆为释子所栖托。
高闲不与时俗侵,寂静岂唯鱼鸟乐。
朝望平田插稻苗,暮看西村收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