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盖雍容总卧龙,清时吏隐大江东。
黄花初过重阳节,白发来邀栗里翁。
岂有声名惊四海,解忘形迹荷诸公。
浮尘不到清樽畔,举扇无劳障北风。
冠盖雍容总卧龙,清时吏隐大江东。
黄花初过重阳节,白发来邀栗里翁。
岂有声名惊四海,解忘形迹荷诸公。
浮尘不到清樽畔,举扇无劳障北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官场与隐逸生活交织的画面,通过“冠盖雍容总卧龙”一句,将官场人物比作潜藏的龙,形象地展现了他们的深沉与智慧。接着,“清时吏隐大江东”则点明了这些官员在清明时代选择隐居江南的高洁志趣。
“黄花初过重阳节,白发来邀栗里翁”两句,以自然景象和历史典故相融合,重阳节的菊花与古代隐士陶渊明的“栗里翁”形象,共同营造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氛围。这里不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暗含了对时光流逝、岁月静好的感慨。
“岂有声名惊四海,解忘形迹荷诸公”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并不追求外界的名声与赞誉,而是能够忘却世俗的束缚,得到同僚们的理解与尊重。这种淡泊名利、注重内在修养的生活态度,是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最后,“浮尘不到清樽畔,举扇无劳障北风”两句,以日常生活场景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希望远离尘嚣、享受宁静生活的愿望。清樽象征着内心的纯净与满足,而举扇障风则是对自然界的顺应与和谐共处的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官场与隐逸生活的对比,以及对个人精神世界的深入探讨,展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社会与自我的深刻思考。
东风乍雨还乍晴,十里百里闻流莺。
春波淼淼净素练,春山簇簇行画屏。
江上飞花已如霰,泽中蒲柳何青青。
五陵侠客金騕袅,潇湘美人琼玉筝。
珊瑚宝玦炤碧草,飞丝急管喧层城。
绣服凌云翡翠动,香轮压雾鸳鸯惊。
日中斗鸡驰道塞,日暮挝鼓纷吹笙。
金陵美人鹦鹉斝,桂棹兰舟不计倾。
相看莫放赤日落,白石沙清无限情。
凤凰台上乌初下,白鹭洲前笛一鸣。
归途况值明月出,回首犹闻白苧声。
朝上泰山,郁何盘盘。崩崖嶭嵥,石齿斓斑。
虺蛇横树,虎豺当关。憭哉慄慄,曷以盘桓。
暮上泰山,白日西匿。前有榛莽,后有鬼蜮。
道险天寒,饥不得食。欲见云君,何由可得。
泰山巍巍,鲁邦所宗。智矣齐相,七国之雄。
二桃何甘,以杀三士。惟其忍心,嗟嗟晏子。
虞罗藏机,蜂虿致毒。尔口虽微,惨惨戈戟。
屈公问天,贾生吊水。嗟嗟晏婴,实为祸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