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仙观启,青山梵宇裁。
中天疏宝座,半景出香台。
雁翼金桥转,鱼鳞石道回。
经文连树刻,仙影对岩开。
别有迷方者,终惭无碍才。
抠衣祇杖锡,敛袂谒浮杯。暂识?阇岭,联询劫烬灰。
持花龙女至,献果象王来。
讲坐真乘阐,谈筵外法催。
方希除八难,从此涤三灾。
赤城仙观启,青山梵宇裁。
中天疏宝座,半景出香台。
雁翼金桥转,鱼鳞石道回。
经文连树刻,仙影对岩开。
别有迷方者,终惭无碍才。
抠衣祇杖锡,敛袂谒浮杯。暂识?阇岭,联询劫烬灰。
持花龙女至,献果象王来。
讲坐真乘阐,谈筵外法催。
方希除八难,从此涤三灾。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山寺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浓厚的佛教氛围与自然景观的融合。首句“赤城仙观启,青山梵宇裁”以“赤城”和“青山”为背景,巧妙地将仙观与梵宇置于其中,暗示了山寺的神圣与超凡脱俗。接着,“中天疏宝座,半景出香台”描绘了山寺内庄严的景象,宝座与香台的设置,不仅增添了宗教的肃穆感,也体现了对佛祖的崇敬。
“雁翼金桥转,鱼鳞石道回”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山寺内道路的独特与曲折,仿佛引导着信徒们步入心灵的深处。而“经文连树刻,仙影对岩开”则进一步强调了山寺的文化底蕴与自然之美,树木上刻着经文,岩石间显现着仙人的身影,这种和谐共生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与和谐。
后半部分“别有迷方者,终惭无碍才”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迷失方向的人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于佛法的领悟与追求。接下来的“抠衣祇杖锡,敛袂谒浮杯”则是诗人自身行为的描述,他恭敬地穿着僧衣,手持禅杖,向山寺中的僧侣行礼,表现出他对佛法的虔诚与尊重。
“暂识?阇岭,联询劫烬灰”则可能是指诗人短暂地认识了某些佛教的教义,并与僧侣探讨了关于时间、生命与宇宙的深刻问题。最后,“持花龙女至,献果象王来”描绘了山寺中祥和的气氛,龙女手持鲜花,象王捧着果实,这些象征性的动作,进一步强化了山寺的神圣与和谐。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展现了山寺的壮丽与庄严,也传达了诗人对于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内心世界的探索。在自然与宗教的交融中,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启示,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追求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