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衣归憩旧烟萝,钟鼎山林竟孰多。
眼看空花皆是幻,心同古井肯重波。
清谈三尺竹如意,宴坐一枝松养和。
我亦行抛簪笏去,从君春日晒渔蓑。
拂衣归憩旧烟萝,钟鼎山林竟孰多。
眼看空花皆是幻,心同古井肯重波。
清谈三尺竹如意,宴坐一枝松养和。
我亦行抛簪笏去,从君春日晒渔蓑。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汪藻所作,名为《寄呈寿基致政左司二首(其二)》。汪藻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归隐者的心境与生活,展现了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感悟。
首句“拂衣归憩旧烟萝”,生动地描绘了主人公拂去尘世的烦忧,回归到熟悉的山林之中,寻求心灵的宁静与安逸。接着,“钟鼎山林竟孰多”一句,通过对比钟鸣鼎食的富贵生活与山林中的简朴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物质与精神追求的不同看法,暗示了对后者更深层次的向往。
“眼看空花皆是幻,心同古井肯重波”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诗人认为世间的一切如同空花,都是虚幻不实的,只有内心如古井般平静,不受外界波动的影响。这不仅是对物质世界的否定,也是对内心世界的肯定,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精神境界。
“清谈三尺竹如意,宴坐一枝松养和”描绘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场景。竹子象征着高洁与坚韧,松树则代表了长久与稳定。诗人与竹如意的对话,以及在松树下静坐,享受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体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内心的宁静。
最后,“我亦行抛簪笏去,从君春日晒渔蓑”表达了诗人渴望像友人一样,抛却官场束缚,回归自然,享受春日阳光下的渔蓑生活。这不仅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释放与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归隐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向往。
翡翠香烟合,琉璃宝地平。
龙宫连栋宇,虎穴傍檐楹。
谷静唯松响,山深无鸟声。
琼峰当户拆,金涧透林明。
郢路云端迥,秦川雨外晴。
雁王衔果献,鹿女踏花行。
抖擞辞贫里,归依宿化城。
绕篱生野蕨,空馆发山樱。
香饭青菰米,嘉蔬绿笋茎。
誓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
闲夜命欢友,置酒迎风馆。
齐僮梁甫吟,秦娥张女弹。
哀音绕栋宇,遗响入云汉。
四座咸同志,羽觞不可算。
高谈一何绮,蔚若朝霞烂。
人生无几何,为乐常苦晏。
譬彼伺晨鸟,扬声当及旦。
曷为恒忧苦,守此贫与贱。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