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榆夹道送鞭声,日暮轮蹄促队行。
省识东风江上到,蘼芜吹绿过邳城。
大榆夹道送鞭声,日暮轮蹄促队行。
省识东风江上到,蘼芜吹绿过邳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走在从睢宁至下邳的路上所见之景,充满了浓厚的自然与人文气息。
首句“大榆夹道送鞭声”,以“大榆”作为路旁的景物,通过“夹道”表现出了道路两旁树木的密集,而“送鞭声”则暗示了行人或马车的行进,营造出了一种繁忙的景象。这里的“鞭声”不仅仅是实际的声音,也象征着旅途的节奏和速度。
次句“日暮轮蹄促队行”,将时间推进到傍晚时分,太阳即将落山,马车和行人加快了步伐,赶在夜幕降临之前完成行程。这句诗不仅描绘了时间的紧迫感,也体现了人们对于路程的重视和对目的地的期待。
第三句“省识东风江上到”,诗人提到自己曾经在春天的东风中到达江边,这里不仅提到了季节的变化,还暗示了诗人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东风常被视为温暖和希望的象征,诗人通过这一细节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最后一句“蘼芜吹绿过邳城”,蘼芜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诗人用它来代表沿途的绿色植被。随着春风的吹拂,蘼芜的叶子变得更加翠绿,整个邳城被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所覆盖。这句话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生机盎然,也寓意着旅程的终点邳城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旅途中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感,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过往经历的回忆,以及对未来旅程的期待,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昔我赴幽燕,恰与春莺别。
今来竹林下,还及嘤鸣节。
四载冰霜意,合并就炎热。
何堪复赠君,远渚文无撷。
祖道一奚囊,分携三尺铁。
鸟影去参差,帆光亦明灭。
湍响破南云,汀流几百折。
谷风渐千里,迟日增悲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