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城非百里,林静小相知。
避虎关门早,求鱼罢钓迟。
洞傍桐路暗,涧底竹窗卑。
老去长无事,何忧鬓似丝。
去城非百里,林静小相知。
避虎关门早,求鱼罢钓迟。
洞傍桐路暗,涧底竹窗卑。
老去长无事,何忧鬓似丝。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远离尘嚣,隐居山中的生活状态与心境。首句“去城非百里”,点明距离城市并不遥远,但通过“非百里”这一修饰,强调了与城市的疏离感,暗示出诗人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
“林静小相知”一句,既描绘了山中林木静谧的景象,也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界的微妙情感交流,仿佛在静谧的森林中找到了心灵的伴侣。接下来,“避虎关门早,求鱼罢钓迟”两句,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展现了山中生活的独特节奏——因安全考虑而早闭门,因享受自然而不急于收获,体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追求。
“洞傍桐路暗,涧底竹窗卑”描绘了山中幽深的洞穴旁,桐树掩映的小路显得更加神秘;山涧底部,竹窗低矮,营造出一种远离尘世的隐逸氛围。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山中环境的自然之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深邃与超脱。
最后,“老去长无事,何忧鬓似丝”表达了诗人随年龄增长,逐渐淡泊名利,不再为世俗之事所困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即使鬓发如丝,也不再是忧虑的来源,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中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思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