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萧然送夕曛,锻声相应互成文。
高随晚吹惊愁耳,清入霜空透暮云。
始讶僧鱼敲晓石,静如山木响秋斤。
五兵若可为农器,此韵千家不厌闻。
万籁萧然送夕曛,锻声相应互成文。
高随晚吹惊愁耳,清入霜空透暮云。
始讶僧鱼敲晓石,静如山木响秋斤。
五兵若可为农器,此韵千家不厌闻。
这首《闻锻》由宋代诗人范纯仁所作,描绘了傍晚时分,听闻锻声的场景,充满了深沉与宁静之美。
首句“万籁萧然送夕曛”,以“万籁”形容夜晚的寂静,随着夕阳的余晖渐渐消散,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氛围。接着,“锻声相应互成文”,将锻打金属的声音比作乐章,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旋律,使原本单调的声音变得丰富而有节奏感。
“高随晚吹惊愁耳,清入霜空透暮云”,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声音的特性。晚风吹过,使得本就清脆的锻声更加令人感到心烦意乱,但同时,这声音也如同清泉一般,穿透了霜空和暮云,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这里通过对比,展现了声音的双重效果——既令人不安,又给人以慰藉。
“始讶僧鱼敲晓石,静如山木响秋斤”,这两句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将清晨僧人敲击石头的声音与秋天山林中木头被砍伐的声音相比较,强调了声音的静谧与和谐。这种类比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也加深了读者对声音美的理解。
最后,“五兵若可为农器,此韵千家不厌闻”,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与实用的向往。他设想如果兵器可以转化为农具,那么这样的声音(即锻声)就能为更多家庭带来安宁与幸福,不再只是战争的象征。这不仅是对和平的渴望,也是对社会进步的美好愿景。
综上所述,《闻锻》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傍晚时分听闻锻声的场景,不仅展现了声音的美妙与深邃,也蕴含了诗人对于和平与社会进步的深刻思考。
忆我出门时,春风初著柳。
行行阻川途,已落飞絮后。
白日感西飞,黄流正东走。
河流几百折,时时回鹢首。
南风自何来,吹渡古汴口。
须臾走尘沙,奄忽迷九有。
收帆斜日明,青山落吾手。
倚杖看春山,不觉立已久。
前临济水清,那堪照衰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