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雨冥蒙路不开,巑岏历尽始三台。
万松怪底都相识,曾向童年入梦来。
积雨冥蒙路不开,巑岏历尽始三台。
万松怪底都相识,曾向童年入梦来。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经历连绵阴雨后,艰难跋涉至三台山的情景。首句“积雨冥蒙路不开”以浓重的笔触勾勒出雨后道路模糊不清的景象,给人以压抑之感。接着,“巑岏历尽始三台”则展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对目标坚定追求的决心。
“万松怪底都相识,曾向童年入梦来。”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万松林人格化,仿佛它们是老友一般,让作者感到亲切与熟悉。这不仅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厚情感,也暗示了他童年时期对这片景色的深刻记忆,如今再次见到,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引发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作者在自然景观中的独特感受,以及对过往生活的回忆与思考,富有哲理性和情感深度。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水生春缆没,日出野船开。
宿鸟行犹去,丛花笑不来。
人人伤白首,处处接金杯。
莫道新知要,南征且未回。
淮南小山白毫子,乃在淮南小山里。
夜卧松下云,朝餐石中髓。
小山连绵向江开,碧峰巉岩绿水回。
余配白毫子,独酌流霞杯。
拂花弄琴坐青苔,绿萝树下春风来。
南窗萧飒松声起,凭崖一听清心耳。
可得见,未得亲。
八公携手五云去,空馀桂树愁杀人。
安石泛溟渤,独啸长风还。
逸韵动海上,高情出人间。
灵异可并迹,澹然与世闲。
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
徵古绝遗老,因名五松山。
五松何清幽,胜境美沃州。
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
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
剪竹扫天花,且从傲吏游。
龙堂若可憩,吾欲归精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