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见孤云与老开,款从囚口录将来。
须知北涧无涓滴,但道亲曾探水回。
若见孤云与老开,款从囚口录将来。
须知北涧无涓滴,但道亲曾探水回。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与感悟。
首句“若见孤云与老开”,以“孤云”象征着自由自在、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与“老开”形成对比,暗示着在自然的引导下,心灵得以解放,与宇宙万物相融合。这里的“老开”可能指的是年长的僧人或诗人自己,通过与自然的对话,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启发。
次句“款从囚口录将来”,“款从”意味着以诚恳的态度,从内心深处挖掘和记录下自然界的启示。这里的“囚口”可能象征着束缚心灵的世俗观念或烦恼,通过与自然的交流,这些束缚被逐渐释放,心灵得以自由地表达和理解。
第三句“须知北涧无涓滴”,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界的纯净与丰富。北涧虽小,却能汇聚无数细流,象征着即使是最微小的事物,也能蕴含深邃的意义。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也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比喻,提醒人们即使面对生活的琐碎,也应保持一颗发现美的心。
最后一句“但道亲曾探水回”,表达了诗人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深刻理解了自然与内心的联系。这里的“探水回”可能是指深入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并从中获得心灵的回归和平静。这句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即通过亲自体验和观察,才能真正领悟到自然之美和生命的真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僧人与自然的互动,展现了禅宗中追求心灵自由、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它不仅是一首赞美自然之美的诗歌,更是一次心灵之旅的记录,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天童宝楼阁,铜钉敞朱扉。
一老烧香后,诸禅乞食归。
天听涂毒鼓,神捧苾刍衣。
说了村夫偈,依然入翠微。
禅心已出包区宇,墨海翻腾作雪梅。
三昧笔端俱戏事,定馀幽室暗香来。
金徒抱箭寒更起,寂寞孤城一千里。
姮娥擎出月华来,白玉楼台莹如水。
上有佳人红粉妆,妙年学得吹霓裳。
呼儿将出紫玉笛,一声天外流宫商。
清商欲尽何幽咽,曲调不成声断绝。
罗衣掩泪愁向天,手把瑶华歌一阕。
寒蟾出兮明星稀,良人阻兮天一涯。
凭轩遥望兮心伤悲,愿随鸿鹄兮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