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云投阁为奇字,君山杀身非谶书。
埋狱谁能知匣剑,焚城何意祸池鱼。
赐玦应知谢冠佩,杖藜自尔就田庐。
丈夫盖棺事乃已,白发勿羞樵与渔。
子云投阁为奇字,君山杀身非谶书。
埋狱谁能知匣剑,焚城何意祸池鱼。
赐玦应知谢冠佩,杖藜自尔就田庐。
丈夫盖棺事乃已,白发勿羞樵与渔。
这首诗《寄人》由宋代诗人刘攽所作,通过对比历史人物和事件,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联“子云投阁为奇字,君山杀身非谶书”,引用了扬雄(字子云)投阁自尽和君山(即彭蠡泽)因避祸而自杀的典故,以奇字和谶书比喻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和人生的无奈选择。这里通过历史人物的悲剧,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捉弄。
颔联“埋狱谁能知匣剑,焚城何意祸池鱼”,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命运的不可控感。埋狱中的匣剑无人知晓其锋利,焚城时池鱼无辜受害,形象地描绘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力和无辜受难的悲剧。
颈联“赐玦应知谢冠佩,杖藜自尔就田庐”,通过赐玦(古代的一种玉器)和杖藜(手杖)的意象,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赐玦意味着放弃官场荣华,杖藜则象征着归隐山林,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尾联“丈夫盖棺事乃已,白发勿羞樵与渔”,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强调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外在的成就或地位,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平静。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盖棺),真正的解脱和满足才开始。对于白发苍苍的老年人来说,不必羞于过着像樵夫和渔夫那样简单的生活,因为这样的生活同样可以充满乐趣和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本质的独到见解,以及对自由和平静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