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发肌肤总道充,面前无处不相逢。
为何南北多岐士,动隔江山千万重。
毛发肌肤总道充,面前无处不相逢。
为何南北多岐士,动隔江山千万重。
这首诗名为《中庸(其一)》,作者是宋末元初的陈普。诗的内容主要探讨了人生的普遍现象——毛发肌肤的普遍存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与距离感。首句“毛发肌肤总道充”形象地描述了生命的物质基础,而后句“面前无处不相逢”则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理论上应该可以随时随地相遇的理念。然而,接下来的两句“为何南北多歧士,动隔江山千万重”转折诗意,提出疑问:尽管人们在理论上应能相遇,但现实中由于地域、人事变迁,往往使得原本亲近的人被千山万水阻隔,难以相见。这种对比和转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深沉感慨,也寓含着对人世无常的哲理思考。
昔闻紫气来东方,望气知过李伯阳。
伯阳千载呼不起,长留遗像锦水傍。
高台百尺烟缥渺,灼灼光彩生青羊。
呜呼青羊今渺矣,何来神物腾辉光。
耀如金人之屹立,矫如玉马之腾骧。
静如铜乌栖且止,健如铜雀将翱翔。
非为红羊入浩劫,阅历世界观沧桑。
又非仙家故叱石,空山游牧鞭星霜。
妙手不知何年铸,从此仙宇增辉煌。
君不见百花潭畔水沧浪,年年花市郁芬芳。
瞻图时下琳宫拜,手盥薇露供瓣香。
白雁来江南,海潮伏不起。
降表签臣妾,湖山亦蒙耻。
伯厚且行避,子昂安足诋。
重儒莫如宋,独有文谢美。
烈烈柴市风,湛湛桥亭水。
无忝大丞相,岂愧小女子。
诚知一木微,终为三纲死。
幽情托朱弦,激昂作变徵。
德音不可闻,遗此双藤纸。
超然汪元量,抱琴水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