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是从前踪迹疏,三年不送一行书。
襄山傥有陪邻地,为问洲中种木奴。
岂是从前踪迹疏,三年不送一行书。
襄山傥有陪邻地,为问洲中种木奴。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饶节所作的《寄曾伯容》。诗中表达了对友人曾伯容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其生活的关切。
首句“岂是从前踪迹疏”,诗人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对过去与友人交往稀少的疑问,流露出一种遗憾和怀念的情绪。接着,“三年不送一行书”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情感,三年未给友人写信,可见思念之深,交流之少。这种长时间的沉默,不仅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也体现了对友人的深深挂念。
后两句“襄山傥有陪邻地,为问洲中种木奴”,则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所在之地的想象与关心。襄山,这里可能是指友人居住的地方或诗人对友人所在之地的一种美好想象。诗人设想如果在襄山有这样的陪伴之地,他愿意询问友人是否在洲中种植了木奴(木奴可能是某种果树或植物,具体含义需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理解)。这既是对友人生活状态的关心,也是通过具体的场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对友人生活的关心,展现了诗人与友人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在时空距离下对友情的珍视与怀念。
好事争如不遇。可惜许、多情相误。
月下风前,偷期窃会,共把衷肠分付。尤云殢雨。
正缱绻、朝朝暮暮。无奈别离情绪。
和酒病、双眉长聚。
往事凄凉,佳音迢递,似此因缘谁做。洞云深处。
暗回首、落花飞絮。
山西十数里,乃是丹霞洞。
直上穷云霓,中宽入罂瓮。
红尘生不识,明月手可捧。
人家千里庭,泉源六月冻。
风雨气势恶,草木精神竦。
灵物少形见,仙官何职贡。
俗缘易厌倦,世事足愁痛。
寄语松上鹤,他年期一控。
幻出广寒境,罗袜净无尘。
素娥风格分明,玉骨水为神。
手揽清光盈掬,眼看山河一色,阅尽古今人。
对影且长啸,一酌瓮头春。千万顷,琉璃色,楚天清。
庾楼袁舫何事,汩汩主和宾。
但见老蟾无恙,不管镜圆钩阙,寒暑任相更。
此夕幸无雨,何惜放颜醺。
绕西园、粉笼千雉,镜池屏石天造。
主人意匠工收拾,华屋落成闻早。轮奂巧。
望缥缈、五云深处移蓬岛。油幢羽葆。
指貔虎长驱,鲸鲲网取,电走捷旗报。
铙吹发,回庑连屯饮犒。海山波静烟扫。
纶巾萧散环珠履,春满绿杨芳草。人境好。
是握穗五翁,福地无尘到。芝书在道。
便整顿乾坤,经营万宇,栋国要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