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吊瑞新和尚》
《吊瑞新和尚》全文
宋 / 梅尧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示化何悲戚,俱焚只衲衣。

已随原火尽,空见野云飞。

写影谁方丈,栽松旧翠微。

当年渡江钵,弟子独将归。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diàoruìxīnshàng
sòng / méiyáochén

shìhuàbēifénzhī

suíyuánhuǒjìnkōngjiànyúnfēi

xiěyǐngshuífāngzhàngzāisōngjiùcuìwēi

dāngniánjiāngjiāngguī

翻译
为何如此悲伤,只剩破衲衣一同焚烧。
大火已将一切烧尽,只见野云飘荡无依。
何处能写下身影,旧时翠微松林依然。
当年过江的饭碗,只有弟子独自带回。
注释
何:为什么。
悲戚:悲伤。
俱焚:一起焚烧。
只:仅仅。
衲衣:僧侣穿的破旧衣服。
原火:原来的火焰,可能指大火。
尽:完。
空:空荡荡。
野云:野外的云彩。
写影:描绘身影。
方丈:寺庙住持。
栽松:种植松树。
旧翠微:昔日的翠绿山色。
当年:过去。
渡江钵:僧侣过江时携带的容器。
弟子:徒弟。
独:独自。
归:返回。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的《吊瑞新和尚》,表达了对瑞新和尚的哀悼之情。首句“示化何悲戚”描绘了瑞新和尚在世时的悲苦形象,可能是在以身说法中展现出深深的悲悯。次句“俱焚只衲衣”则暗示了和尚的遗物被焚烧,象征其生命的消逝。

第三句“已随原火尽”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毁灭,而“空见野云飞”则通过自然景象,渲染出一种寂寥和空荡,寄托了诗人对僧人离世后的怀念。第五句“写影谁方丈”暗示瑞新的身影已经消失,只有他的影子留在方丈室中,显得孤独无依。

最后一句“当年渡江钵,弟子独将归”回忆起和尚生前的往事,特别是他渡江时携带的法器——钵,如今只剩下弟子将其带回,表达了对和尚身后无人继承佛法的感慨,以及对弟子独自承担这份责任的同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情地追忆了瑞新和尚的一生,展现了诗人对故人的深深怀念和对佛教传承的忧虑。

作者介绍
梅尧臣

梅尧臣
朝代:宋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生辰:1002~1060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猜你喜欢

越州歌二十首·其十二

群臣上疏纳忠言,国害分明在目前。

只论平章行不法,公田之后又私田。

(0)

湖州歌九十八首·其四十二

丞相催人急放舟,舟中儿女泪交流。

淮南渐远波声小,犹见扬州望火楼。

(0)

次韵和酬

山风亦会山人意,卷尽天纷扫雪花。

明月当楼情已兴,碧云落纸句还佳。

天威忽霁应通物,仙侣相便合姓麻。

群动已消林木响,卧看星斗隔窗纱。

(0)

次韵吴机宜

十里松湖乘雁归,酒乡近处一惊飞。

颇闻水月中泉石,笑我年来杖履稀。

(0)

渡桥已看银河冻,上马争如玉凤飞。

莫说兔园延赋客,不须鹤氅作仙衣。

(0)

浣溪沙·其一

洞口春深长薜萝。幽栖地僻少经过。

一溪新绿涨晴波。

惊梦觉来啼鸟近,惜春归去落花多。

东风独倚奈愁何。

(0)
诗词分类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诗人
杨虞卿 陈善 宋若昭 陈汝咸 韦鼎 陈逅 太上隐者 陈如纶 康骈 隐峦 张君房 韦迢 令狐德棻 王炎午 白敏中 李燔 牛僧孺 许善心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