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风雨》
《风雨》全文
宋 / 杨万里   形式: 七言律诗

残风剩雨故欺人,垂箔关窗护病身。

自拾荷花揩面汗,新将笋箨制头巾。

梅天笔墨都生醭,棐几文书懒拂尘。

帽子一峰青可掇,隔墙不敢略开门。

(0)
注释
残风:冷风。
剩雨:残余的雨水。
故欺人:故意捉弄人。
垂箔:拉下窗帘。
病身:病弱的身体。
自拾:自己采摘。
荷花:莲花。
揩面汗:擦拭脸上的汗水。
笋箨:竹笋壳。
制头巾:制作头巾。
梅天:梅雨季节。
笔墨:纸笔。
生醭:生出霉斑。
棐几:光滑的竹几。
文书:书籍文件。
帽子一峰青:帽子上积聚的青苔像座小山。
可掇:可以拾取。
略开门:稍微打开门。
翻译
冷风残雨故意捉弄人,拉下窗帘关窗只为保重身体。
自己摘取荷花擦拭脸上的汗水,新近又用竹笋壳制作头巾。
梅雨季节,纸笔都因湿气而生出霉斑,书桌上的文书懒得去拂去灰尘。
帽子上积聚的青苔如同一座小山,隔着墙都不敢轻易打开门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风雨中闭门谢客,专注于个人生活和文学创作的场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如“残风剩雨”、“自拾荷花揩面汗”,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淡定,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避世独立的态度。

“梅天笔墨都生醭”一句,表明诗人对书法和文学创作的热爱,如同品酒一般,从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同时,“棐几文书懒拂尘”则显示出诗人对待知识与学问的态度,即便是书籍也懒得去整理,表明了一种超脱和不为物累的心境。

最后两句“帽子一峰青可掇,隔墙不敢略开门”则更加深化了诗人的避世之意,连最简单的交流都不愿进行,保持着一种超然的生活状态。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俗、专注内心世界的诗人形象。

作者介绍
杨万里

杨万里
朝代:宋   字:廷秀   号:诚斋   籍贯: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生辰: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猜你喜欢

菩萨蛮·其四

翠翘金缕双鸂鶒,水文细起春池碧。

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

绣衫遮笑靥,烟草黏飞蝶。

青琐对芳菲,玉关音信稀。

(0)

酬李少府

出塞魂屡惊,怀贤意难说。

谁知吾道间,乃在客中别。

日夕捧琼瑶,相思无休歇。

伊人虽薄宦,举代推高节。

述作凌江山,声华满冰雪。

一登蓟丘上,四顾何惨烈。

来雁无尽时,边风正骚屑。

将从崖谷遁,且与沈浮绝。

君若登青云,余当投魏阙。

(0)

在江南赠宋五之问

井络双源浚,浔阳九派长。

沦波通地穴,输委下归塘。

别岛笼朝蜃,连洲拥夕涨。

韫珠澄积润,让璧动浮光。

浮光凝折水,积润疏圆沚。

玉轮涵地开,剑阁连星起。

风烟标迥秀,英灵信多美。

怀德践遗芳,端操惭谋己。

谋己谬观光,牵迹强悽惶。

揆拙迷三省,劳生昧两忘。

弹随空被笑,献楚自多伤。

一朝殊默语,千里易炎凉。

炎凉几迁贸,川陆疲臻凑。

积水架吴涛,连山横楚岫。

风月虽殊昔,星河犹是旧。

姑苏望南浦,邯郸通北走。

北走平生亲,南浦别离津。

潇湘一超忽,洞庭多苦辛。

秋江无绿芷,寒汀有白蘋。

采之将何遗,故人漳水滨。

漳滨已辽远,江潭未旋返。

为听短歌行,当想长洲苑。

露金熏菊岸,风佩摇兰坂。

蝉鸣稻叶秋,雁起芦花晚。

晚秋云日明,亭皋风雾清。

独负平生气,重牵摇落情。

占星非聚德,梦月讵悬名。

寂寥伤楚奏,凄断泣秦声。

秦声怀旧里,楚奏悲无已。

郢路少知音,丛台富奇士。

温辉凌爱日,壮气惊寒水。

一顾重风云,三冬足文史。

文史盛纷纶,京洛多风尘。

犹轻五车富,未重一囊贫。

李仙非易托,苏鬼尚难因。

不惜劳歌尽,谁为听阳春。

(0)

偶书

承时偷喜负明神,务实那能得庇身。

不会苍苍主何事,忍饥多是力耕人。

(0)

寄怀楚和尚二首·其一

吾师师子儿,而复貌瑰奇。

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

铁盂汤雪早,石炭煮茶迟。

谩有参寻意,因循到乱时。

(0)

秋夕寄友人

秋夕苍茫一雁过,西风白露满宫莎。

昨来京洛逢归客,犹说轩车未渡河。

莫把少年空倚赖,须知孤立易蹉跎。

想君怀抱哀吟夜,铜雀台前皓月多。

(0)
诗词分类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诗人
王庭筠 李瓒 顾非熊 包恢 羊士谔 陶望龄 崔颢 汪应辰 汪琬 石延年 刘处玄 于濆 王铎 欧阳玄 王筠 王遂 文嘉 项斯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