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双亲逝,孤怀每自伤。
恍疑闻謦欬,犹似见羹墙。
厚禄嗟何及,遗言敢暂忘。
番湖东去水,不似此情长。
一自双亲逝,孤怀每自伤。
恍疑闻謦欬,犹似见羹墙。
厚禄嗟何及,遗言敢暂忘。
番湖东去水,不似此情长。
这首明代诗人李昌祺的《永思堂三首(其一)》表达了诗人失去双亲后的深深哀思和怀念。首句“一自双亲逝”,直接点出主题,流露出对亲人的永久怀念。接下来的“孤怀每自伤”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悲伤,常常因思念而自我感伤。
“恍疑闻謦欬,犹似见羹墙”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仿佛还能听到父母的轻声细语(謦欬),看到他们熟悉的身影在餐桌上(羹墙),生动地展现出对亡者的深深思念。这里的细节描写,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
“厚禄嗟何及,遗言敢暂忘”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更好地孝顺双亲的遗憾,以及对父母临终遗言的铭记不忘,体现了儒家孝道的伦理观念。
最后两句“番湖东去水,不似此情长”以景结情,番湖的流水虽然东流不息,但其绵长之情却比不上诗人对父母无尽的思念之情,寓情于景,深化了主题。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忆昨苕溪,惯弄五亭月笛,四水烟蓑。
何事毗檀门外,马驻长坡。
野花中、乱红杳霭,小桥外、叠翠嵯峨。且颜酡。
但存长袖,舞倒婆娑。云何。
主盟惠政,春行五马,月皎千波。
赢得宾僚,听隔墙、无事高歌。
帐烟寒、瑞麟影坠,帘雾细、宝鸭香多。试蹉跎。
一枰落日,又送樵柯。
百不为多,一不为少,阿谁昔仕吾邦。
共推任笔,洪鼎力能扛。
不为桃花禄米,雠书倦、一苇横江。
招寻处,徒行曳杖,曾不拥麾幢。
山川,真大好,鱼矶无恙,密岭难双。
听讼诉多就,樵坞僧窗。
岁月音容远矣,风流在、遐想心降。
云烟路,搜奇吊古,时为酹空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