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韩康公挽词三首·其一》
《韩康公挽词三首·其一》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故国非乔木,兴王有世臣。

嗟余后死者,犹及老成人。

德业经文武,风流表搢绅。

空馀行乐地,处处泣遗民。

(0)
翻译
故乡不再是显赫家族,建立王朝需要世代功臣。
哀叹我这后死之人,还能见到年迈的忠臣。
他们的美德和功绩涵盖文治武功,风度品格彰显士大夫阶层。
如今只剩空荡的享乐之地,处处可见遗民的悲泣。
注释
故国:故乡。
乔木:显赫家族。
兴王:建立王朝。
世臣:世代功臣。
后死者:我这后死之人。
老成人:年迈的忠臣。
德业:美德和功绩。
经:涵盖。
文武:文治武功。
风流:风度品格。
表:彰显。
搢绅:士大夫阶层。
空馀:只剩。
行乐地:享乐之地。
遗民:遗留在世的人。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所作,名为《韩康公挽词三首其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诗中的“故国非乔木”用了比喻手法,将国家比作坚固的大树,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兴王有世臣”指的是开创基业和维持基业的忠诚之臣,这里是对韩信等功臣的赞颂。

“嗟余后死者,犹及老成人。”这里的“嗟余后死者”表达了诗人对于已经去世的人的哀叹,而“犹及老成人”则是在感慨那些虽然年迈但依旧保持着正直品行的人。

“德业经文武,风流表搢绅。”这句中,“德业”指的是高尚的品德和业绩,“经文武”意味着这些品德和业绩是通过文学和军事两方面得到传承。诗人认为韩信等人的功业不仅在于军事成就,还体现在文化上的影响力。

“空馀行乐地,处处泣遗民。”这句话中,“空馀行乐地”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繁华盛景的怀念,而“处处泣遗民”则是诗人在这些遗迹之中感慨于当年英雄辈出的凄凉结局,流下泪水。

总体来说,这首挽词通过对历史人物功业的赞美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辈出之后的时代变迁和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粉团菊

月姊容颜别一家,天真何必御铅华。

秋来残腻方抛弃,幻作篱边馥馥花。

(0)

浣溪沙·其一即席次韵王正之觅迁哥鞋

一握钩儿能几何。弓弓珠蹙杏红罗。

即时分惠谢奴哥。

香压幽兰兰尚浅,样窥初月月仍多。

只堪掌上恹琼波。

(0)

翟簿示似中秋高作命意着语殆与商素争清读至人与月忘年之句不觉击节借五言为韵赋诗答谢·其三

露气粟我肤,弃捐掌中月。

高眼没云鸿,澄辉眇穷发。

(0)

和潘帐干二首·其二

铁研磨穿志未伸,也叨朝迹也临民。

九关犹记钧天梦,一舸重寻湘水春。

自笑装怀多倥偬,从知满腹欠精神。

调高郢曲终难和,羞杀歈歌籋后尘。

(0)

丁丑岁中秋日劭农于城南得五绝句·其一

楚俗秋来也劝耕,西风招我出郊坰。

此行不负寻诗眼,队队云山拥画屏。

(0)

桃源忆故人·其一

双鸳蹙月天津近。归后嫩情常剩。灯市一年愁凝。

心共梅花冷。网尘洞户春沈静。衰尽冶游情性。

羞见素娥娇影。明似愁鸾镜。

(0)
诗词分类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诗人
陆世仪 湛方生 赵扩 胡舜陟 窦庠 毛伯温 阎尔梅 刘叉 陈谏 李格非 刘光祖 崔融 呼文如 陈耆卿 曹端 陆树声 吕蒙正 辅广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