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广州三首·其二》
《广州三首·其二》全文
明 / 释函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粤秀山前鼓角哀,越王台畔草堆堆。

飞龙白日旌旗闪,独骥黄尘斥堠来。

王谢入为麾下客,贾商推出济川才。

十年巨室诛求尽,闾巷萧条乔木灾。

(0)
鉴赏

此诗描绘了广州城内外的景象与历史变迁。首句“粤秀山前鼓角哀”,以“鼓角哀”三字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氛围,暗示着战争的残酷与痛苦,粤秀山前似乎回荡着战斗的号角声,令人感伤。接着,“越王台畔草堆堆”一句,将镜头转向历史,越王台旁长满了杂草,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暗含着对历史遗迹被时间遗忘的感慨。

“飞龙白日旌旗闪,独骥黄尘斥堠来。”这两句对比鲜明,前者描述的是辉煌壮丽的景象——在明亮的阳光下,龙形的旗帜闪耀着光芒,象征着权力与荣耀;后者则展现了一幅苍凉的画面——黄尘中,孤独的骏马疾驰而来,斥堠(古代用于传递消息的哨兵)的出现,预示着战事的临近或消息的传递。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历史的兴衰与时代的更迭。

“王谢入为麾下客,贾商推出济川才。”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变化。王谢家族(东晋时期的名门望族)成为了权力者的座上宾,而商人则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能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这反映了明代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及商业活动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最后,“十年巨室诛求尽,闾巷萧条乔木灾。”这两句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和民生凋敝的深切忧虑。经过十年的战乱与剥削,曾经富庶的大家庭财富耗尽,街巷间一片萧条,树木也遭受了破坏。这种描绘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对普通民众苦难的同情与关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广州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变迁、社会风貌以及作者对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思考,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作品。

作者介绍

释函是
朝代:明

函是(一六〇八——一六八六),字丽中,别字天然,号丹霞老人。本姓曾,名起莘。番禺人。年十七补诸生,与里人梁朝钟、黎遂球、罗宾王、陈学佺辈,并以高才纵谈时事,举明思宗崇祯六年(一六三三)乡试第二。会试不第,谒僧道独于庐山,祝发于归宗寺。既返广州,主法诃林。明亡,徙番禺雷峰,创建海云寺,举家事佛。孤臣节士,皈依者众。历主福州长庆、庐山归宗,及海幢、华首、丹霞、介庵诸刹,晚年主法雷峰。著有《瞎堂诗集》等。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猜你喜欢

少年游.题画

忽从古镜感前因。唤得起真真。

琼楼月冷,被池香暖,量遍好腰身。

而今万水千山阻,除是梦中亲。

觅个良工心曲写,堪彷佛、意中人。

(0)

浣溪纱·其五

烟柳无情拂帽斜。钿车何处路三叉。

楚蘋谢絮各天涯。

破闷笼鹦聊说梦,惊寒江燕却思家。

画奁残雨损菱花。

(0)

采桑子

当初曾记临岐语,蜀纸亲封。说与相逢。

祗是今番已不同。琴中传尽殷勤意,谁适为容。

鬓葆秋蓬。恨入檀心一寸红。

(0)

蝶恋花

明月空床堆半绣。红锦交枝,泪染春冰透。

愁到天翻天亦瘦。梦回著枕黄昏候。

故纸馨香犹在手。何事鸳盟,一霎分新旧。

但使相逢如此酒。烧船破栈牢相守。

(0)

杨柳枝

洛水微波拂苑墙。画屏残蜡照宫黄。

东风倾国宜通体,谁赏徐妃半面妆。

(0)

高阳台.丙午秋和筱石咏别原韵,作于苏署

梧院风多,蕉窗雨过,无端又动离愁。

百结柔情,涌来万绪千头。

堪怜误却英姿女,到而今、尘念皆休。恨悠悠。

往事思量,心若悬钩。

别来屈指须三月,劝加餐珍重,勿念归舟。

咫尺天涯,凄凉两地皆秋。

堪欣已定同偕处,想人生、那得长留。和清讴。

剔尽银釭,听断更筹。

(0)
诗词分类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诗人
耶律履 何执中 王徽之 蔡世远 萧瑟瑟 韩鑅 任希古 马光祖 法藏 靳学颜 沈如筠 戚夫人 鲁宗道 孔稚圭 陆景初 徐彦若 善生 韦承庆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