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极气如响,流芳月下闲。
仰天发长啸,宿鸟堕林间。
静极气如响,流芳月下闲。
仰天发长啸,宿鸟堕林间。
这首诗《夜静》由明代诗人戚继光所作,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夜晚宁静的氛围和诗人内心的感慨。
首句“静极气如响”,以“静极”开篇,点明了环境的寂静,仿佛连空气都随之而静止,只有细微的声音在空气中回响,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感。接着,“流芳月下闲”一句,将月光下的景致与“流芳”相联系,不仅描绘了月光洒落大地的美丽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仰天发长啸”是全诗情感的高潮,诗人面对如此宁静的夜空,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长啸,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是内心情感的释放。这一动作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豪迈与孤傲,也反映了他在宁静中寻求自我、与天地对话的心境。
最后一句“宿鸟堕林间”,以宿鸟归巢的场景作为收尾,既是对前文“长啸”后自然界的反应,也寓意着诗人情感的回归与平静。整个画面从动态到静态,从外在的景物到内在的情感,形成了一种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内心世界的细腻探索。
综上所述,《夜静》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宁静夜晚的独特感受,以及在自然之中寻找心灵寄托的哲学思考。
自怜春色。怕燕迎雁送,年华催急。
背石亸鬟,庭院无人坐方寂。
缄住灵蕤一寸,恁猜透、南枝消息。
倘倚向、斜照栏杆,抽怨弄湘笛。天碧。望何极。
渐泛动暮光,藓阶烟幂。影磨梦拭。
难道东风肯狼藉。
生恐兜襟玉瓣,都化作、泪斑红挹。
被去夜、明月底,翠禽料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