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塘畴昔擅云烟,破月重来倍爽然。
浮玉北堂三万顷,扁舟西子二千年。
青山识面争迎棹,白鹭知心不避船。
华发翛翛更何往,一茅终在此桥边。
龙塘畴昔擅云烟,破月重来倍爽然。
浮玉北堂三万顷,扁舟西子二千年。
青山识面争迎棹,白鹭知心不避船。
华发翛翛更何往,一茅终在此桥边。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龙塘畴昔擅云烟,破月重来倍爽然"一句中,“龙塘”指的是龙潭,也就是古代的水利工程,这里被赋予了神秘色彩,通过“擅云烟”的描写,使得这一自然景观显得既飘渺又不失庄严。诗人提及“破月重来”,可能是在表达一种超脱世俗、跨越时空的境界,这种感觉是“倍爽然”即格外清新愉悦的。
接着,“浮玉北堂三万顷,扁舟西子二千年”中,“浮玉”可能暗指诗人心中的高洁与超脱,而“北堂”则是一个具体的地标。这里的数字“三万顷”、“二千年”都是夸张手法,用以表达空间和时间上的广阔无垠,给人一种历史的深远感。
"青山识面争迎棹,白鹭知心不避船"一句中,“青山识面”意味着诗人与自然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而“白鹭知心不避船”则描绘了一种和谐共生的景象,其中的“知心”表达了诗人对这些生物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
最后,“华发翛翛更何往,一茅终在此桥边”一句中,“华发翛翛”形容诗人的头发,可能是指白发,也许是在表达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而“一茅终在此桥边”则表现了诗人对于某个地方或某种生活状态的执着和向往。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诗中充满了对历史深远感的体验,以及对生命境界的深刻理解。
君不见城中小儿计不疏,卖浆卖饼活有馀。
夜归无事唤俦侣,醉倒往往眠街衢。
又不见垄头男子手把锄,丁字不识称农夫。
筋力虽劳忧患少,春秋社饮常欢娱。
可怜秀才最误计,一生衣食囊中书。
声名才出众毁集,中道不复能他图。
抱书饿死在空谷,人虽可罪汝亦愚。
呜呼人虽可罪汝亦愚,曼倩岂即贤侏儒。
苦寒不解岁峥嵘,病守兀坐忧疲氓。
天风谁遣撼斗柄,便觉春色来江城。
北山赛庙见残雪,东津送客闻新莺。
衣裘渐减体殊健,帘幕乍捲眼为明。
今朝天气更佳绝,淡日微漏云徐行。
我移胡床坐庭下,幅巾半脱筇枝横。
散关旌旗扫昨梦,少城丝竹真前生。
数株桃杏亦漫种,未去与汝聊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