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余轻岁月,兹也重光阴。
闺中屏铅黛,阙下挂缨簪。
禅悦兼芳旨,法言恋清琴。
一异非能辨,宠辱谁为心。
昔余轻岁月,兹也重光阴。
闺中屏铅黛,阙下挂缨簪。
禅悦兼芳旨,法言恋清琴。
一异非能辨,宠辱谁为心。
这首诗《法乐辞(其十)》由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王融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在面对岁月与光阴、世俗与佛法之间的内心挣扎与抉择。
首句“昔余轻岁月,兹也重光阴”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轻视与现在的深刻反思。岁月如梭,曾经的轻率如今变成了对时间的珍视,体现了人生的转折与成长。
“闺中屏铅黛,阙下挂缨簪”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闺房中的女子卸下了妆容,放弃了外在的装饰,而朝廷之下的男子则解下了官帽,象征着对世俗名利的放下。这一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追求超越了外在的物质与权力。
“禅悦兼芳旨,法言恋清琴”进一步深化了主题。禅悦指的是内心的宁静与喜悦,与美好的食物(芳旨)和法言(佛法的话语)相结合,以及对清琴的喜爱,都表现了诗人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这不仅是对佛教思想的认同,也是对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探索与净化。
“一异非能辨,宠辱谁为心”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表达了面对世间万物的差异与变化时,难以分辨其本质与价值,而真正的内心世界,不受外界荣辱的影响。这句话揭示了诗人对于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即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自我,不被外界的评价与荣辱所左右,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真实。
整体而言,《法乐辞(其十)》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我与宇宙关系的独到见解,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
深耕易耨寸田中。看真个英雄。
夜来犹上星台望,全不厌、水绿云红。
便是清交素友,频相视、笑晴空。玉阶瑶甃翠重重。
带萱草葱葱。流霞尽饮何辞醉,更休数、尘里千钟。
晓夜朝元去也,怎忍舍、大夫松。
流水浩无息,游云去不休。
我思在何许,起步三径幽。
男子四方志,胡为守一丘。
盍簪未可期,此意空绸缪。
平生子朱子,砥柱屹横流。
探古独遐观,万象供双眸。
结友得林子,苦心事穷搜。
看渠清介姿,便可披羊裘。
昔者千里驾,共我风雪游。
永言清绝景,祇以好语酬。
居然隔年别,却喜翰墨留。
诗来尚记忆,知子不我尤。
讲习今难忘,离索古所忧。
但当勉耘耔,岁晚傥可收。
园亭已觉晴檐暖,楼上东风尚峭寒。
燕垒泥乾芹菜老,蜜房香满杏花残。
诗怀正似晓山好,酒量不如春水宽。
陌上儿童应笑我,黄昏犹自倚兰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