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厌东林扰,重开西土幽。
山光分慧照,溪水合慈流。
塔影过松院,钟声下竹楼。
从兹竟禅理,爰净更何求。
犹厌东林扰,重开西土幽。
山光分慧照,溪水合慈流。
塔影过松院,钟声下竹楼。
从兹竟禅理,爰净更何求。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宁静祥和的佛教修行之所,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独特的环境与氛围。首句“犹厌东林扰,重开西土幽”表达了诗人对东林寺纷扰的厌倦,以及对西土清净之地的向往与重新发现。接下来,“山光分慧照,溪水合慈流”两句,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景象来象征智慧的光芒与慈悲的流动,暗示了修行者内心的光明与宽广。
“塔影过松院,钟声下竹楼”描绘了塔影在松林中投射的景象,以及钟声在竹楼间回荡的情景,进一步渲染了静谧而庄严的氛围。最后,“从兹竟禅理,爰净更何求”表达了诗人在此地彻底领悟禅理,心灵得到净化后,便无须再寻求其他事物的境界,体现了对精神追求的满足与超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巧妙地融入了佛教修行的理念,展现了诗人对内心平静与精神超脱的向往与追求。
出震乘东陆,凭高御北辰。
祥云应早岁,瑞雪候初旬。
庭树千花发,阶蓂七叶新。
幸承今日宴,长奉万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