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宝山高,四面无行路。
惟有达道人,乘空到彼处。
罗汉若悟空,掷锡腾空去。
缘觉若悟空,醒见三生事。
菩萨若悟空,十方同一处。
诸佛若悟空,妙理空中住。
空理真法身,法身即常住。
佛身祇这是,迷人自不悟。
一切若不空,苦厄从何度。
楞伽宝山高,四面无行路。
惟有达道人,乘空到彼处。
罗汉若悟空,掷锡腾空去。
缘觉若悟空,醒见三生事。
菩萨若悟空,十方同一处。
诸佛若悟空,妙理空中住。
空理真法身,法身即常住。
佛身祇这是,迷人自不悟。
一切若不空,苦厄从何度。
这首诗偈通过对楞伽宝山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中对于空性和悟道的深刻理解。开篇“楞伽宝山高,四面无行路”即设置了一种超脱尘世、难以企及的境界。接着,“惟有达道人,乘空到彼处”表明只有达到某种灵修境界的人才能到达这个地方,这里的“乘空”强调了心灵的自由和超越物质束缚。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罗汉若悟空,掷锡腾空去。缘觉若悟空,醒见三生事。菩萨若悟空,十方同一处。”分别从罗汉、缘觉和菩萨三个层级阐释了对于“空”的不同理解和境界。罗汉以超脱的方式达成解脱;缘觉则通过对空性的认识而看破生死轮回;菩萨则体现出普遍智慧,达到一切处所同一无二的境地。
诗偈最后几句“诸佛若悟空,妙理空中住。空理真法身,法身即常住。”进一步深化了对空性的理解,将其与佛教中的最高真理和永恒不变的法身相联系。这是对宇宙本质以及生命真相的一种高度抽象和哲学性思考。
结尾“佛身祇这是,迷人自不悟。一切若不空,苦厄从何度。”则是对未能悟道者的一种慨念,他们因不知空性的深义而沉迷于痛苦之中,无法解脱。这里的“苦厄”指的是生死轮回中的种种苦难。
整首诗偈通过层层递进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佛教中对宇宙、生命和悟道的一系列深刻见解,是一篇融合哲理与美学于一体的经典之作。
管城子无肉食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
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