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庵滴沥眠秋草,客子沾衣闷潦倒。
山僧丈室收雨花,忽披水月澄怀抱。
示我磐陀石上人,淡墨空明云一扫。
次公龙眠之后身,直从无相悟前因。
含毫万法成解脱,非复笔墨关天真。
世人粉本眩金碧,圆相虽具生根尘。
彭郎爱僧兼爱画,解得声闻非色界。
三年绣佛醉清斋,未肯攒眉持酒戒。
昨入西林写道场,□东张远婺周行。
次公别派有二子,绢素光怪开微茫。
只今干戈二千里,补陀东望蛟关长。
担囊行脚万山外,展礼莲花皈自在。
无须只履还岭头,坐对画禅入三昧。
荒庵滴沥眠秋草,客子沾衣闷潦倒。
山僧丈室收雨花,忽披水月澄怀抱。
示我磐陀石上人,淡墨空明云一扫。
次公龙眠之后身,直从无相悟前因。
含毫万法成解脱,非复笔墨关天真。
世人粉本眩金碧,圆相虽具生根尘。
彭郎爱僧兼爱画,解得声闻非色界。
三年绣佛醉清斋,未肯攒眉持酒戒。
昨入西林写道场,□东张远婺周行。
次公别派有二子,绢素光怪开微茫。
只今干戈二千里,补陀东望蛟关长。
担囊行脚万山外,展礼莲花皈自在。
无须只履还岭头,坐对画禅入三昧。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后山中庵堂的静谧与僧侣的超然境界。诗中的“荒庵滴沥眠秋草”描绘了雨后荒凉庵堂的景象,秋草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生机勃勃,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客子沾衣闷潦倒”则以客人的视角,表达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的孤独与失落。
接着,“山僧丈室收雨花,忽披水月澄怀抱”两句,将镜头转向僧人,通过“收雨花”和“披水月”的细节,展现僧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诗人通过“淡墨空明云一扫”、“次公龙眠之后身”等描述,赞美了僧人的艺术修养与精神境界,将其比作“直从无相悟前因”,即从无形中领悟到事物的本质与因果关系。
“含毫万法成解脱,非复笔墨关天真”进一步强调了僧人艺术创作的深刻内涵与真挚情感,指出其作品超越了形式与技巧,达到了心灵的自由与解脱。而“世人粉本眩金碧,圆相虽具生根尘”则对比了世俗艺术的浮华与浅薄,突出了僧人艺术的独特价值。
最后,诗中提到彭孙贻与琳长老之间的交往,以及琳长老对次公艺术的赞赏,展示了艺术与信仰的交融,以及对和平与自由的向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哲思,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艺术与精神追求的独到见解。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
流莺啼怨粉,嫩寒著柳,语尚困东风。
问荒垣旧藓,烟雨何时,溅泪瘗危红。
□愁不尽,对乱花、芳草茸茸。
嗟绮尘、漂零无定,绡幕燕巢空。
匆匆。
玉銮声杳,绣屋香消,谩精神入梦。
记旧家、定场声价,曾冠深宫。
香魂仿佛留环佩,正淡月、春雾朦朦。
花影底,长年恨锁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