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次秋山月上人韵》
《次秋山月上人韵》全文
宋 / 周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十指曾弹月下琴,已知太古有遗音。

三乘四谛无非道,万法千门只此心。

得句何妨闻鼓□,□机不复有魔侵。

近来□□□□□,无奈□□三尺深。

(0)
注释
十指:指代手指。
太古:古代。
遗音:遗留下来的音乐或智慧。
三乘:佛教术语,指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
四谛:佛教基本教义,苦、集、灭、道。
道:佛教中的真理或道路。
万法:一切事物或佛法。
千门:各种不同的修行方法。
此心:指内心或本心。
得句:获得诗句或领悟。
闻鼓:听到战鼓声,比喻生活中的挑战或激荡。
□机:空灵的心境或禅机。
魔侵:恶魔般的诱惑或干扰。
近来:最近。
□□□□□:此处可能缺失文字,需要根据上下文推测。
无奈:无可奈何。
三尺:形容深度,这里可能象征世俗的困扰或烦恼。
翻译
曾在月光下弹奏十指琴,早已知晓太古遗留的乐音。
佛法中的三乘四谛其实都是道,世间万物千门万法唯心而已。
得到诗句不妨听战鼓声,禅机不再受恶魔侵扰。
近年来修行日益精进,却无奈尘世纷扰深如三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暕的《次秋山月上人韵》,通过对月夜弹琴和禅修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道与心性的深刻理解。首句“十指曾弹月下琴”,形象地刻画了诗人月下抚琴的场景,暗示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和宁静的夜晚氛围。接着,“已知太古有遗音”表达了对古老智慧的追溯和对音乐深远意义的领悟。

第二联“三乘四谛无非道,万法千门只此心”是诗人的哲学思考,借用佛教中的“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四谛”(苦、集、灭、道)概念,阐述世间万物皆可归于一个“道”,而这个“道”就在“此心”之中,强调了内心的觉悟和洞察力。

后两句“得句何妨闻鼓□,□机不复有魔侵”进一步深化主题,意为在悟道的过程中,即使听到外界的鼓声干扰,也能保持内心的清净,不再受外在诱惑或困扰所侵扰。然而,诗中留白的“□”字可能暗示着诗人对人心深处仍有困惑或挑战的微妙感慨。

最后两句“近来□□□□□,无奈□□三尺深”,可能是诗人对自己或他人修行过程的反思,表示近期的修行之路虽然有所进展,但仍有“三尺”(可能象征难以逾越的障碍)之深,令人感到无奈和挑战。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月夜弹琴为引,探讨了道与心性、修行与困扰的关系,体现了宋代理学与禅宗交融的特色。

作者介绍

周暕
朝代:宋   字:伯阳   号:方山   籍贯:泰州(今属江苏)

周暕,字伯阳,号方山,泰州(今属江苏)人。宋亡,流寓秀水、钱塘、吴郡等地(《养蒙文集》卷二《送周方山序》)。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一二八七)执教馀姚(《桐江续集》卷一三《送周君暕之馀姚讲授》)。武宗至大三年(一三一○)为白珽《湛渊静语》作序(《湛渊静语序》)。月泉吟社第十九名,署名识字耕夫。事见《月泉吟社诗》。今录诗六首。
猜你喜欢

冷斋夜话非无谓,暖日春风足自香。

(0)

乐府杂拟·其十

遗堞感至今,平生行乐处。

英雄除霸王,俯仰成今古。

昔日城中居,此日城边墓。

鱼龙与爵马,共尽谁能数。

悲风天末起,陌上行人去。

凄凉王仲宣,独咏登楼赋。

(0)

戏呈峨眉僧正简之颂

普贤菩萨不来,山谷老人不去。

夜来月上胜峰,说尽萨提露布。

惊起峨眉衲子,脚酸不到中路。

杜鹃识甚闹忙,刚道不如归去。

(0)

蒲城道中寄怀伯氏

北征无百里,日力不暇给。

山重鸟影尽,露下月华湿。

寒忆共被眠,屡成回马立。

岂如同巢鸟,莫夜得安集。

(0)

谢张宽夫送棕耳颂

菜茹之品棕耳君,乖龙割耳鳖脱裙。

张子羞我助贫餐,桑鹅楮鸡不足云。

曲肱一饱南风薰,万事于我如浮云。

(0)

谢王仲至惠洮州砺石黄玉印材

洮砺发剑虹贯日,印章不琢色蒸栗。

磨砻顽钝印此心,佳人持赠意坚密。

佳人鬓彫文字工,藏书万卷胸次同。

日临天闲豢真龙,新诗得意挟雷风。

我贫无句当二物,看公倒海取明月。

(0)
诗词分类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诗人
梁兰 方千里 刘跂 释行海 王阮 释月涧 李道纯 邹祗谟 王灼 周弼 施枢 夏原吉 黄镇成 林同 王铚 朱同 沈谦 高旭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