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佗城》
《佗城》全文
明 / 张家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六朝往事竟如何,落日黄沙饮橐驼。

自昔弦歌闻百粤,于今烽火比三河。

愁人寂寞秋闻笛,壮士悲凉夜枕戈。

不见赵佗能拒汉,年来事业独蹉跎。

(0)
鉴赏

此诗《佗城》由明代诗人张家珍所作,通过对历史往事的回顾与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民族融合以及个人命运的深沉思考。

首联“六朝往事竟如何,落日黄沙饮橐驼”,以“六朝”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历史长卷的末尾景象,夕阳西下,黄沙漫漫,橐驼饮水,既展现了历史的沧桑感,也暗示了往昔繁华已逝的主题。这里,“六朝”泛指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通过“竟如何”的疑问,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思。

颔联“自昔弦歌闻百粤,于今烽火比三河”,将目光转向地域性的描述,从音乐文化(弦歌)到军事冲突(烽火),对比鲜明,反映了从和平到战乱的转变。其中,“百粤”指古代南方地区,“三河”则可能暗指中原地区的三条主要河流,进一步强调了地域间的文化差异和历史变迁。

颈联“愁人寂寞秋闻笛,壮士悲凉夜枕戈”,转而聚焦个体情感,通过“愁人”和“壮士”的形象,分别代表了文人和武人的不同心境。秋天的笛声和夜晚的枕戈,营造出一种孤寂与悲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

尾联“不见赵佗能拒汉,年来事业独蹉跎”,以历史人物赵佗为例,赵佗曾是南越国的建立者,后归附汉朝,这一典故旨在探讨个人或民族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命运。诗人通过“不见”和“独蹉跎”的表述,表达了对历史人物未能实现更大抱负的遗憾,同时也反思了个人在时代大潮中的无力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展现了对历史、文化、个人命运以及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作者介绍

张家珍
朝代:明

张家珍(一六三一—一六六○),字璩子。东莞人。家玉仲弟,祖明教、父兆龙俱布衣。明桂王永历元年(一六四七)年十六,从家玉起兵抗清。家玉殁,与总兵陈镇国拥残卒数万于龙门以图恢复,旋以兄荫拜锦衣卫指挥使。广州再破,隐于铁园,家居养父,折节读书,年未及三十而卒。遗作由友人编为《寒木居诗钞》一卷。清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卷二有传。张家珍诗,以清光绪三十二年(一九〇六)东莞寓园祖若旧庐刊《寒木居诗钞》为底本,参校民国二十一至二十三年东莞张伯桢纂《沧海丛书》本《张文烈遗集》附刻之《寒木居诗钞》。
猜你喜欢

滇中竹枝词·其一凤羽词

凤羽低连邓睒川,山头流水屋边田。

额尖新样姑姑帽,五月羊皮带汗穿。

(0)

小楼春雨

无奈春来雨未休,杏腮红瘦柳眉愁。

东风不管人憔悴,尽日吹寒上小楼。

(0)

潇湘夜雨

远寺孤舟堕渺茫,雨声一夜满潇湘。

黄陵渡口风波暗,多少征人说故乡。

(0)

灵宝观

敲鞭吟入楚云堆,道士出迎将鹤来。

门径雨深苍藓合,洞房春暖碧桃开。

蒲团分座临丹灶,松酿凝香压酒杯。

相与笑谈忘世虑,更从何处觅蓬莱。

(0)

晚过语溪

归棹已如此,微微向暮情。

岂知秋月满,更觉野烟生。

帆落斜依渚,人归半入城。

红霞飞不尽,一片树中明。

(0)

殳仙石

不须问道向崆峒,煮汞丹成似葛翁。

一旦红颜生羽翮,千年华表语辽东。

荒台此日迷苍藓,蜕骨何时瘗碧丛。

安得餐馀吞一粒,会能乘鹤上遥空。

(0)
诗词分类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诗人
曹家达 彭汝砺 释德洪 邵宝 释函是 吴与弼 陆深 释函可 黎民表 朱诚泳 李之世 项安世 林光 佘翔 释居简 于慎行 虞俦 张宁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