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朴已彫散,颓波漫末涂。
笺诰日纷纶,君臣互为谀。
直弦忽见绝,白璧多掩瑜。
但闻都俞声,无复咈与吁。
往往抗颜色,犹称迈唐虞。
唐虞不可见,烈士始全躯。
王掾名痴绝,槐里号狂愚。
安能起皋益,重述邦家谟。
大朴已彫散,颓波漫末涂。
笺诰日纷纶,君臣互为谀。
直弦忽见绝,白璧多掩瑜。
但闻都俞声,无复咈与吁。
往往抗颜色,犹称迈唐虞。
唐虞不可见,烈士始全躯。
王掾名痴绝,槐里号狂愚。
安能起皋益,重述邦家谟。
这首诗《杂诗》由明代诗人石宝所作,通过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人格的向往。
首句“大朴已彫散,颓波漫末涂”描绘了社会风气的败坏,比喻为原本淳朴的社会道德和风气已经消散,如同江河之水逐渐流向衰败的末途。接着,“笺诰日纷纶,君臣互为谀”指出官场的腐败,官员们每天充斥着虚伪的文辞,君臣之间互相吹捧,失去了真正的忠诚与正直。
“直弦忽见绝,白璧多掩瑜”则揭示了正义与美德在现实中被忽视甚至掩盖的残酷现实。这里的“直弦”象征着正直的行为准则,“白璧”代表了高尚的品德,“掩瑜”则是指那些美好的品质被遮蔽或贬低。这几句诗反映了社会中正义与美德的缺失,以及人们对真正价值的忽视。
“但闻都俞声,无复咈与吁”进一步强调了社会的冷漠与不公。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只能听到官方的应答声,再也听不到对不公的愤怒或抗议。这表明社会的正义机制已经失效,人们的声音无法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回应。
接下来的“往往抗颜色,犹称迈唐虞”描述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仍有人保持着对古代圣贤的崇敬,试图以唐虞时代的理想来对抗现实的黑暗。然而,“唐虞不可见,烈士始全躯”表明这种理想化的追求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真正的英雄为了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得不选择自我保护,避免受到伤害。
最后,“王掾名痴绝,槐里号狂愚”是对那些坚持真理、敢于发声的人的赞美,尽管他们被视为“痴绝”或“狂愚”,但他们正是社会需要的光明灯塔。而“安能起皋益,重述邦家谟”则表达了对这些人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变革的渴望,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站出来,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杂诗》通过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以及对理想人格和公正社会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