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偶同宿,夜窗寒更清。
忘机于世久,晤语到天明。
月倒高松影,风旋一磬声。
真门犹是幻,不用觉浮生。
儒释偶同宿,夜窗寒更清。
忘机于世久,晤语到天明。
月倒高松影,风旋一磬声。
真门犹是幻,不用觉浮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夜与友共度寒冷清寂之境的画面。儒释,意指儒家和佛教,这里可能指诗人与蔡校书之间无所不谈,跨越了宗教信仰的界限。"夜窗寒更清"表达了夜深人静,室内外都笼罩着一层清冷之气。"忘机于世久"则透露诗人对俗世纷扰早已淡然处之,心境超脱。
"晤语到天明"指的是与蔡校书的谈话直至天亮,时间长而又自然,不觉其久。这不仅表达了他们交流的深入和无拘一格,也反映出诗人对知识、学问的渴望和追求。
"月倒高松影"则是景色描写,一轮明月悬挂在高耸的松树之上,投下长长的影子。"风旋一磬声"中的“磬”是一种古代打击乐器,这里用来形容夜晚风吹过松林发出类似磬声的声音,增添了一份静谧与神秘。
最后两句"真门犹是幻,不用觉浮生"表达了诗人对世间真相的洞察和超脱。即便是最真实不变的事物,在诗人的眼中也是如梦幻般不可捉摸的。因此,他选择不去深究生命中的种种浮华,只愿意在这静谧的夜晚,享受与友共度的宁静时光。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夜景的描写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高远情怀。
圣教敷,遍寰区。吁驺虞,见雒墟。
步履啖食何尔殊,生来自有仁义俱。
目盱盱,烁明珠。玉作爪,雪为肤。
黑文班班备五采,形质自异凡于菟。
进皇都,叶贞符,世所无。不比九真犀,不比渥洼驹。
祥麟与瑞凤,太史堪并书。
小臣作诗颂圣德,千秋万载昭皇图。
孝慈古所重,母子天伦亲。
人孰不有母,陶母贤且贫。
酒殽岂易得,剪发延嘉宾。
人孰不有子,陶子才绝伦。
功名岂易就,谈笑取元勋。
母既善教子,子复能致君。
教子成大器,致君多令闻。
所以东晋世,乔木忠孝门。
□□荒冢在,千载不泯沦。
我行新淦邑,见之泪满巾。
有□似陶母,未报劬劳恩。
一朝万里别,此意何由申。
齧指仰视月,抚膺行望云。
触类自相感,何时复殷勤。
会当五綵服,嬉戏萱堂春。
运甓事已远,读书台尚存。
江山千古意,风物数家村。
功业当时盛,声名后世尊。
至今几兴废,登眺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