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名教宗,不是神仙族。
世人多耳食,幻词相竞逐。
指彼洞中迹,咏作丹邱录。
岂知造化奇,开辟此岩谷。
先生独探幽,杖履时往复。
淡志尘轩冕,扫云赋薖轴。
时有跋扈臣,国事可痛哭。
入山恐不深,姓名今匿伏。
再三不能起,写心返华毂。
鸿渐非冲举,龙潜岂辟谷。
西山怀采薇,位置可伯叔。
贤宰推马公,潜德发芳馥。
凿铁移精舍,启宇山门麓。
俎豆示楷模,岁时瞻拜肃。
不狃时俗见,千载知心独。
先生名教宗,不是神仙族。
世人多耳食,幻词相竞逐。
指彼洞中迹,咏作丹邱录。
岂知造化奇,开辟此岩谷。
先生独探幽,杖履时往复。
淡志尘轩冕,扫云赋薖轴。
时有跋扈臣,国事可痛哭。
入山恐不深,姓名今匿伏。
再三不能起,写心返华毂。
鸿渐非冲举,龙潜岂辟谷。
西山怀采薇,位置可伯叔。
贤宰推马公,潜德发芳馥。
凿铁移精舍,启宇山门麓。
俎豆示楷模,岁时瞻拜肃。
不狃时俗见,千载知心独。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翟硎的先生,他并非神仙一族,却在世俗中以名教为宗,不随波逐流。世人往往轻信传闻,而翟先生则以洞中之迹,咏作《丹邱录》,揭示了自然界的奇妙与开辟的岩谷之美。他独自探幽,不为名利所动,扫云赋诗,心志淡泊于尘世的权贵。
诗中提到,有时会有跋扈的臣子,国家之事令人痛心疾首。翟先生深知,若要深入山中,必得远离尘嚣,以免姓名被遗忘。他多次尝试,最终写下内心的真实想法,返回繁华的世界。他虽未追求高飞远举,也未遁入山林辟谷修行,但其心志如同西山之薇,稳重而高洁,堪比伯叔之辈。
诗的最后赞扬了翟先生的贤能和隐德,他的事迹如同香草一般散发出芬芳。他甚至亲自参与了寺庙的修建,以示楷模,每年都有人前来祭拜,场面庄严肃穆。尽管他不为时俗所动,但千载之后,仍有人能理解并铭记他的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