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受道,瘥病非药。无欠无馀,有锤有凿。
觅解脱门,汝为谁缚。
白衣受道,瘥病非药。无欠无馀,有锤有凿。
觅解脱门,汝为谁缚。
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禅宗思想的核心——觉悟与解脱。诗中“白衣受道,瘥病非药”暗示了通过内心的觉醒而非外在的药物(比喻世俗的手段)来治愈心灵的疾病。接着,“无欠无馀,有锤有凿”则比喻了在修行过程中,不应有任何缺失或多余,而应恰到好处地运用智慧和努力,如同使用锤子和凿子精雕细琢。
“觅解脱门,汝为谁缚”则直指核心,提出人们在寻找解脱之道时,往往被自己内心的束缚所困。这里的“解脱门”象征着通往内心自由的道路,而“汝为谁缚”则强调了自我束缚的本质,即真正的障碍来自于自身对束缚的认知和执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鼓励读者从内心深处寻找解脱,超越表面的困扰,达到精神上的自由与觉醒。
兹行看山真饱谙,今晨出峡仍穷探。
南矶北矶白铁壁,千峰万峰苍玉篸。
横前直疑江已断,崛起竞与天相搀。
蜀山欲穷此盘礴,禹力已尽犹镌劖。
望舒宫中金背蟾,泥涂脱尽馀老馋。
下饮岷江不知去,流涎落吻如排髯。
挈瓶舣棹?清甘,未暇煮茗和姜盐。
聊将涤砚濡我笔,恍惚诗律高巉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