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七十二,高是祝融峰。
下界蛮方近,中天岳势崇。
四维皆佛占,绝顶正秋浓。
翼宿平垂地,雷池暗起龙。
简书曾禹授,燔祭自周封。
拜庙巡阴石,看桥入古松。
雪深居板屋,日转动厨钟。
片水清如镜,洞庭微见踪。
衡山七十二,高是祝融峰。
下界蛮方近,中天岳势崇。
四维皆佛占,绝顶正秋浓。
翼宿平垂地,雷池暗起龙。
简书曾禹授,燔祭自周封。
拜庙巡阴石,看桥入古松。
雪深居板屋,日转动厨钟。
片水清如镜,洞庭微见踪。
这首诗描绘了衡山的壮丽景色和历史底蕴,展现了诗人徐照游历衡山的独特体验。首联以“七十二”和“祝融峰”点出衡山的众多山峰和主峰的崇高地位。颔联通过“蛮方近”和“岳势崇”,表达了衡山地理位置的偏远以及其在天地之间的雄伟气势。
颈联进一步描绘衡山的宗教文化,“四维皆佛占”暗示了佛教在此地的深远影响,而“绝顶秋浓”则描绘了秋天衡山顶峰的清冷与丰饶。接下来的“翼宿平垂地”和“雷池暗起龙”运用神话意象,增添了衡山的神秘色彩。
尾联回顾历史,提及衡山与古代传说的联系,如大禹的简书和周朝的封禅祭祀。诗人行走在衡山古迹之间,如拜庙、过阴石桥、穿行古松林,感受着岁月的痕迹。衡山的雪景和日常生活的描述,如“雪深居板屋”、“日转动厨钟”,则展现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质朴。
最后,诗人通过“片水清如镜,洞庭微见踪”收束全诗,以清澈的湖水和远处洞庭湖的影子,留给读者无限遐想,寓含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衡山之美的深深留恋。整体而言,这是一首富有历史感和山水诗意的游记诗。
帝忧河朔郡,南发海陵仓。
坐叹青春别,逶迤碧水长。
饮冰朝受命,衣锦昼还乡。
为问东山桂,无人何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