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缫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缫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生活的图景,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展现了边疆地区由汉人到胡人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文化融合和冲突。
"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 这两句描绘了一片荒凉的边塞景象,曾经繁华的地带现在已被沙漠覆盖,汉族人民不再有人迹。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这里写出了边疆地区现实的军事布局和民族构成的变化,胡人(泛指非汉族群体)成为主导力量,汉将被迫另建防御工事以应对可能的威胁。
"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这两句表达了边疆地区的人口消亡和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度减弱,每年的节日仍旧派遣使者到达遥远的西部京城。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 这里揭示了一种文化上的同化现象,胡人入侵并与当地女子通婚,其后代一部分学习了汉族语言和文化。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胡人过去不习农耕,现在却开始模仿汉人的农业生产方式,种植粮食作物。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作者通过对比胡人现在穿着华丽的锦衣和过去穿着粗犷的皮毛服装之间的差异,反映了他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对未来战争可能性的担忧。
"养蚕缫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这里描写胡人学习汉族的丝绸生产技术,并用这些丝织品制作华美的帐幕和旗帜,展示了文化交流的深入。
最后两句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描绘了一种生活中的融合景象,边塞上空响起的是山鸡的叫声,而遥远的洛阳城中,却有家家户户学习胡人音乐和乐器,这种文化上的互相影响体现了民族交融的一面。
整首诗通过对比汉胡两族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战争带来的变迁,展现了边塞地区复杂的历史与现实,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梦想南亭倚翠岑,手栽松竹已成阴。
白云不是无留意,出得山来四海心。
伯固读我诗,掉头吟不休。
明日踵我门,作诗还相投。
初读颇怪骇,如录万鬼囚。
笔墨又劲绝,涌纸花光流。
想其挥扫时,天匠无雕锼。
倒下百箧珠,滑走不可收。
嗟余文字拙,瑕颣多疮疣。
乃如丑老妇,见此明镜羞。
美言反见诵,伦拟非其俦。
扶树腐木茂,使之凌昆丘。
又欲唱其宫,使我商以讴。
相搏如风雷,直与郊愈侔。
子趋则甚易,于我宁得不。
力敌气遂作,声应律乃酬。
譬如楚汉翁,画地争鸿沟。
我才非子对,何足当戈矛。
幸子时见过,高吟消百忧。
古剑沈来不可寻,白沙堆下葬黄金。
凭君莫向大江哭,泪入黄泉冤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