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生计拙,织屦学于陵。
拨草明朝路,编蒲昨夜灯。
过桥逢孺子,度岭识归僧。
从此狞如虎,孤峰可共登。
老来生计拙,织屦学于陵。
拨草明朝路,编蒲昨夜灯。
过桥逢孺子,度岭识归僧。
从此狞如虎,孤峰可共登。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迈者在山中生活的简朴与坚韧。通过“老来生计拙,织屦学于陵”两句,我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公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无奈与自我适应。他学习古人以麻布为鞋,既体现了对传统技艺的尊重,也反映了生活的节俭与智慧。
“拨草明朝路,编蒲昨夜灯”则进一步展现了主人公的生活状态。白天他需在山中寻找道路,夜晚则以编织蒲草为灯照明,生活虽艰辛却充满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对自然的亲近。
“过桥逢孺子,度岭识归僧”这两句描绘了主人公与周围环境及人物的互动。在过桥时偶遇孩童,在越过山岭时认识了归家的僧人,这些小插曲不仅丰富了日常生活,也增添了人情味,让人感受到山居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最后,“从此狞如虎,孤峰可共登”表达了主人公的决心与勇气。即使生活艰苦,也要像猛虎一样勇往直前,与孤独的高峰一同攀登,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自由与挑战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居老人的平凡生活与内心世界,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乐观态度,充满了生活哲理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