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累犹不尽,果为物外牵。
偶因耳目好,复假丹青妍。
尝抱野间意,而迫区中缘。
尘事固已矣,秉意终不迁。
良工适我愿,妙墨挥岩泉。
变化合群有,高深侔自然。
置陈北堂上,仿像南山前。
静无户庭出,行已兹地偏。
萱草忧可树,合欢忿益蠲。
所因本微物,况乃凭幽筌。
言象会自泯,意色聊自宣。
对玩有佳趣,使我心渺绵。
心累犹不尽,果为物外牵。
偶因耳目好,复假丹青妍。
尝抱野间意,而迫区中缘。
尘事固已矣,秉意终不迁。
良工适我愿,妙墨挥岩泉。
变化合群有,高深侔自然。
置陈北堂上,仿像南山前。
静无户庭出,行已兹地偏。
萱草忧可树,合欢忿益蠲。
所因本微物,况乃凭幽筌。
言象会自泯,意色聊自宣。
对玩有佳趣,使我心渺绵。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题画山水障》,是一篇描绘山水画并表达个人情感与审美观念的作品。诗中融合了对自然之美的赏析和内心世界的情感流露,展现出诗人的深邃情怀与高超的艺术鉴赏能力。
开篇“心累犹不尽,果为物外牵”,表明诗人内心积淀着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这些情感如同无形之线,将他与自然界紧密相连。接着,“偶因耳目好,复假丹青妍”则描绘了诗人通过观赏山水画来寻求内心的慰藉与美的享受。
“尝抱野间意,而迫区中缘”,诗人在自然间寻找灵感,但又被现实生活所束缚。然而,“尘事固已矣,秉意终不迁”表达了他对俗世纷扰的超然与内心世界的坚守。
“良工适我愿,妙墨挥岩泉”,赞美画家的高超技艺,如同自然界中泉水般流淌。诗人认为这种艺术创作能够与大自然和谐统一,“变化合群有,高深侔自然”。
接下来的“置陈北堂上,仿像南山前”,则是将画中的景象移植到现实生活中,仿佛在北堂之上就能感受到南山的壮丽。诗人享受这份静谧,“静无户庭出,行已兹地偏”,不愿意被打扰,只想沉浸于画中的世界。
“萱草忧可树,合欢忿益蠲”中,通过对植物生长的观察,诗人抒发了对生命成长与变化的思考。接着,“所因本微物,况乃凭幽筌”,强调了他对于自然之美的执着追求,以及在这种追求中获得心灵的安慰。
最后,“言象会自泯,意色聊自宣”表达了诗人通过艺术创作来传递内心情感和审美理念的愿望。全诗结尾“对玩有佳趣,使我心渺绵”,展现了诗人在山水画面前所获得的精神享受,以及这种享受如何深深地触动他的内心世界。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水画的描绘,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而且透露了他对于自然、艺术与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天策二首作,境幽搜亦玄。
阁横三楚上,题挂九霄边。
寺额因标胜,诗人合遇贤。
他时谁倚槛,吟此岂忘筌。